该论文第一作者、原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卓越学者、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光辉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这项工作将为研究阿尔兹海默症以及癌症相关具有底物选择性的γ-分泌酶抑制剂提供重要的结构信息。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患病最广泛、病情最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尚无任何特效药物。

  “γ分泌酶是个蛋白酶,它的功能是去切割或水解其它蛋白质,淀粉样蛋白就是它的水解对象之一,这类蛋白的斑块沉积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杨光辉告诉《中国科学报》。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在围绕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特异性标志物“淀粉样斑块沉积”形成这一原理来开发疾病治疗策略,许多针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研发也直接以γ-分泌酶作为靶点,以期通过调节其活性来治疗疾病。

  回顾历史,以γ-分泌酶作为靶点药物也曾进入临床II期或III期试验,但均以失败结束。其中,首个进入临床III期试验的γ-分泌酶抑制剂小分子药物Semagacestat的试验结果显示,药物使用并未延缓疾病发展,据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助理研究员周瑞介绍,“Semagacestat不但导致了患者认知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减弱,还提高了病人患皮肤癌的风险。”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由于这种抑制剂在抑制APP的切割同时,还抑制了γ-分泌酶的另一重要底物Notch的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