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曾庆平:癌也许永远不能被彻底根除?

2014.6.26

  尽管从个体发育的角度探索癌的起源蹒跚而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认识癌的发生却初现端倪。6月24日,德国科学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宣布,他们在基础后生动物水螅的两个种中首次发现自然发生的肿瘤,并由此得出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癌像地球上所有多细胞生物一样古老,它也许永远不能被彻底根除”(cancer... ...will probably never be completely eradicated)!

  言下之意,只要是多细胞生物,就一定会有癌,而且是无法彻底消失的。那么,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何依据呢?首先,他们认为癌基因是古老的,已从一些古老的动物中找到癌基因,其中大多数都能引起人类癌症。其次,他们揭示癌起源于细胞死亡的编程错误,而水螅中的癌是由于为性分化编程的干细胞大量积累而未被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自然移除所致。再次,他们发现癌的浸润性也是古已有之,意味着把它移植给正常细胞后也会诱生癌。

  这篇文章从癌基因、致癌机制和癌细胞特征等方面显示出新意,但似乎仍有证据不充足,分析太简单之嫌,难道癌的发生和发展真的如此简单?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以本人的知识层次,我觉得它至少还缺乏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

  首先,抗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的分析。对于癌的发生,仅分析癌基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样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生物不生癌。换句话说,不是有了癌基因,就一定会致癌。很多抗癌基因的本质是DNA损伤修复蛋白,只有当抗癌基因突变失活后,DNA的氧化损伤无法修复,癌才会发生。该文似乎忽略了以往有关“癌可以预防”的共识,这样如何解释饮食、环境污染、生活习惯等因素在致癌中的作用?这类参考资料不计其数,仅举一例,参见Applying What We Know to Accelerate Cancer Prevention(cancer prevention.pdf)。

  其次,表观遗传因素的分析。癌的发生并非仅仅取决于癌基因与抗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因表观遗传变异而出现。比如,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突变将导致DNA甲基化模式改变,使得某些本该表达的基因不能表达,而不该表达的基因却表达。该文只考虑遗传因素的致癌作用,不考虑表观遗传因素的致癌作用,显然有失偏颇,难以服人。参见Cancer Epigenetics: From Mechanism to Therapy(epigenetic cancer.pdf)。

  再次,慢性炎症的成因、过程、后果分析。无论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慢性炎症都是癌的重要诱因,因为炎症可以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基因活化,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创造有利的微环境。本文虽然提出致癌的原因在于细胞凋亡受阻,但那显然不是最初的原因,甚至只是结果。参见Dietary and Genetic Obesity Promote Liver Inflam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by Enhancing IL-6 and TNF Expression(epigenetic cancer.pdf)。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