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首师大教授洪剑明的湿地研究:让碧水天成

2012.6.11

  洪剑明的湿地研究始于2002年。那年2月,他结束了在美国林务局的合作项目回到首都师范大学。在去北京顺义杨镇同学家拜年时,他看到了同学口中的那片“坑”。将近3000亩的荒野带给他强烈的震撼。得知这里将被建成高尔夫球场后,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并紧急起草了一份有关抢救性保护杨镇湿地的建议,通过绿色邮筒送达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此事立即得到时任北京市长刘淇的重视。2002年10月1日起,洪剑明和高武教授的团队经过了为期半年的考察,拿出了详实的报告,认为其极具保护价值。不久,北京的第二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诞生了。

  从最初经费上的一穷二白,到数年坚持的努力,再看那片“坑”——植物茂密了、湖水清澈了、各种鸟儿增多了,步步行来,人如在画中。这,就是如今的“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与此同时,洪剑明的另一个行动也开始萌芽,“仿照德国的森林学校,我们也想在汉石桥湿地附近建一所湿地学校作为教育基地,普及湿地保护的知识。”这个想法再次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即使遭遇非典,校园湿地的建设一天也没有停止过。2003年9月10日,顺义杨镇一中建成了国内第一所湿地学校,并被作为蓝本在全国各地推广。

  从某种意义上,汉石桥湿地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使洪剑明心中关于湿地保护的梦想一发不可收。2007年4月,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在首都师范大学成立,洪剑明成为常务副主任。2008年,北京碧水天成湿地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园成立,洪剑明担任技术顾问。作为国内湿地研究的后起之秀,他注重自主创新,认为唯有因地制宜的创新,才能达到降低成本、易于推广的两便之效。在湿地保护恢复研究过程中,他往往通过研究自然规律、发现自然法则,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辅以人工调控,形成一系列“虽由人工,宛若天成”的新技术。“单纯的人工技术,适应性不强、可持续性差、成本也高,而经过充分发挥自然的力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洪剑明说。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了植被恢复的土壤种子库技术、鸟类栖息地恢复技术、湿地食物链(网)构建技术等。作为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课题的“北京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在北京周边几个区县进行实施,效果显著。其中,延庆县野鸭湖和金牛湖的恢复使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特别是碳汇功能、水质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价值和景观价值得到显著提高,为北京和华北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提供了技术示范。而“雁栖湖上游湿地恢复”等项目也还在进行中。

  十年磨一剑!弹指之间,洪剑明和他的团队已承担了20余个湿地领域的各类项目。如今,湿地保护越发受到国家重视。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成25个湿地公园。这意味着,除翠湖和野鸭湖湿地公园之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掌握自然法则,让碧水天成,让公众走进和感受原生态的自然,洪剑明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为此忙碌并快乐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