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学者对“拔罐疗法”有了科学解释

2018.3.01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用中医理论来解释拔罐治疗的原理和作用,直到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新桥医院)的一项研究给出了拔罐治疗的实证医学解释。记者近日从陆军军医大学获悉,该院全军肿瘤研究所李咏生团队率先使用小鼠拔罐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建立的脂质代谢组学平台,揭示了拔罐疗法导致体内抗炎/促炎脂质代谢谱的变化规律,为拔罐疗法的潜在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论文已于2月20日在《细胞生理学和生物化学》(Cell Physiol Biochem)杂志发表。

151988487788301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以往的报道中,拔罐疗法研究者多关注于拔罐处的皮肤温度变化、血压、热效应以及血氧含量或受试者的客观感受来评分。李咏生团队别出心裁,使用小鼠拔罐模型,运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建立的脂质代谢组学平台研究发现,拔罐后健康小鼠体内抗炎脂质(如PGE1,5,6-EET,14,15-EET等)显著升高,而促炎脂质(如12-HETE和TXB2)则明显下调。

  在论文摘要中,该团队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抗炎与促炎症代谢组之间的一致性,并提出了拔罐治疗的潜在治疗机制。”

  通过体外实验,该团队还进一步发现拔罐疗法能减少脂多糖诱导的腹膜炎老鼠模型腹腔液中的促炎介质TNF-α及IL-6的产生。这说明拔罐可引起体内抗炎、促消退脂质成分的升高,促炎脂质的减少,为其促进机体免疫自稳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