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国家卓越工程师胡建华:只为那轮中国的圆月亮

2024.1.27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786.shtm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崇山与峻岭之间,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于2012年3月建成通车。曾经需要两个小时才能穿越山路十八弯的德夯大峡谷,从此仅需两分钟。

十多年前,湘西的交通还处于“盲肠”阶段,汽车过矮寨必须依山爬过十几道“Z”字形拐。矮寨大桥的建成通车,让湘西地区彻底告别了“交通盲肠”时代,也引燃了当地旅游等产业发展。

65b37eb9e4b03b5da6d08494.jpg

  ?

矮寨大桥。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 供图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矮寨大桥时盛赞:这就是中国的圆月亮。

这轮“中国的圆月亮”背后,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华40年的躬耕与付出,他首创了3种新型桥梁结构,发明了2类重要施工工艺,攻克了3项关键技术瓶颈,找到了一种大跨度柔性桥梁非线性分析方法,破解了多个中国桥梁“卡脖子”难题。

不“打扰”秀丽山峰

让大桥结构与自然景色“美美与共”

矮寨大桥以其创新的技术、凌空飞翔的身姿,与绿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国家级5A级景点,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评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更是被海内外专家称之为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路标,“将入选每一本桥梁工程教科书”。这些赞誉背后,不得不提大桥结构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湘西德夯大峡谷山峰秀丽,气势磅礴,这鬼斧神工般的自然之美,如何才能不被工程建设所打扰?让结构的力学美与环境的自然美相得益彰?

为了寻找这份“美美与共”的答案,胡建华带领20多位工程师,在峡谷深处安营扎寨,夙夜不懈。当时他腰椎间盘突出发作,却仍然绑腰带、拄拐杖,每天上下数趟,紧咬牙关坚持。

灵感往往蕴涵于劳其身骨、苦其心志之中。经过不断努力,他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将桥塔直接置于峡谷两岸山体之上,而桥面则选择在半山腰直接与两岸隧道连接,在世界上首创了一种桥塔与桥面分离的桥梁结构体系,这既避免山体上百万方的破坏性开挖,又使得桥梁结构如同是自然生长于天际,与峡谷浑然天成。

65b37eeee4b03b5da6d08496.jpg

  ?

胡建华(左3)在矮寨大桥施工现场。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 供图

“桥梁建设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能承载技术的精度、时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在长期的桥梁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工作中,胡建华不断寻求理念和技术突破。

1995年,岳阳洞庭湖大桥开始建设,但方案技术难度很大。胡建华创新地提出多塔斜拉桥建设方案,这种技术当时国内还没人涉足:“时代需要我们去创新。中国的斜拉桥建设,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两塔阶段,要由两塔逐步发展到多塔。”

2003年,胡建华主持设计佛山平胜大桥时,又在国际上首创了独塔混合梁自锚式悬索桥新结构,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悬索桥的应用范围,后续成为了美国奥克兰海湾大桥等国内外同类型桥梁建设的“中国示范”。

寻求技术突破

几百米高空上的“缆车”助力架主梁

从多塔斜拉,到独塔自锚,再到塔-梁分离……一座座技术领先桥梁的建成,实现了“中国建造”的加速突破与引领。

以矮寨大桥为例,主梁架设便是一道世界难题。常规的悬索桥,主梁安装往往是通过水路运至桥下,再采用大型设备起吊实现梁段拼装。矮寨大桥桥址属深切峡谷,没有运输通道且距离地面高差达330米,传统常规的方法根本无法实施。

伫立谷底,胡建华一次次抬头仰望,苦苦寻觅着解题方法。最终,他创造性地构思出“轨索滑移法”工艺,利用大桥的永久构件主缆和吊索,巧妙地构建成运输轨道,梁段就像坐上缆车一样,逐段滑移至设计工位,从而实现了主梁的运输与安装。

据介绍,该工艺不仅安全而且高效,相对于传统方法将钢桁梁从高空散拼优化为岸上组装,避免了大量高空危险作业,从而将原本需要的13个月工期,减少至短短80天。

交通部专家组在方案审查时评定,这是一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交通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也称赞,这是中国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两大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针对国家千米级大跨度桥梁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胡建华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国际上最先找到一种大跨度柔性桥梁非线性分析方法,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共同破解了柔性桥梁非线性设计“卡脖子”难题,实现了中国桥梁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

抠细节磨方案

护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几十年来,胡建华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主持了数十座长江大桥、跨海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咨询与审查工作,如港珠澳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深中通道等,每次总是细节一抠再抠,方案一磨再磨。

作为现场抢险与救援处置技术负责人,胡建华先后担纲“8.13”凤凰堤溪大桥坍塌特别重大事故、广东虎门大桥风振等国内多起工程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处置。他总是临危不乱,现场果断决策,用责任与担当护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工程建设从来都是一项严谨的事业,大国工匠们总是勇于去拨开前路的荆棘,敢于直面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洞庭湖大桥建设中,主桥11号墩桩基施工时,设备故障造成浇筑中断,在河床下27米处出现断桩。为了弄清具体情况,时任项目负责人胡建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顺着内护筒第一个下到水下断桩处作业。

到河床下27米处作业,要穿过湖水层、淤泥层、流沙层,最后进入岩层,可谓是下到了“洞庭龙宫”。当时,洞庭湖水位在25米以上,河床下27米即为水下52米,如果内护简地下水压力突变,或通气设备出现故障,其后果不堪设想。但为了大桥的百年大计,胡建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行。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