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施超欧高工:色谱自我的最高境界

2010.10.11

  开辟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用于博物馆微环境监测新兴领域研究

  当谈及目前使用离子色谱的研究课题,施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近年来其所在课题组一直从事博物馆微环境污染气体检测的研究。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以文物为基础的,文物保护极为重要,所以主动改善文物保存环境意义重大。

  对于馆藏文物影响较大的是有机酸(如甲酸、乙酸等)、臭氧、氮氧化物等,其中酸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博物馆藏展材料。由于博物馆环境的特殊性,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缺少对应的有效检测手段。被动采样无需电源,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适合长时间检测,因此非常适合博物馆特定环境的污染气体采集。

  离子色谱法检测污染气体同常规的化学法比色分析相比,对环境污染少、分析速度快并且可同时测定多种成分、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基于上述原因,施老师同上海博物馆一起建立了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来检测博物馆微环境污染气体,开辟了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在博物馆污染气体检测这一新型领域研究。目前该方法已应用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文物展览的现场采样分析。

 

  测试中心和实验室发展的几点体会

  近年来,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关于如何发展有很多讨论。做为其中的一员,施老师也有几点体会和思考。施老师从1995年开始在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液相色谱组工作,在分析测试实验室如何运营、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要精通技术,要培养研究生,要和相关的单位积极开展合作,要和仪器厂商建立良好的关系,要能有效维护保养甚至维修仪器,降低平时实验室的运营成本等等。而这一切,都为的是成为某个领域国内的特色实验室,比如施老师这里,在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综合样品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特色,既有比较全面的仪器平台,又有很强的分析各种复杂样品的能力。

  对于测试中心的发展,施老师认为,现在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增,并加大了科技投入,以前大型昂贵的分析仪器越来越普遍。比如90年代初,整个学校只有几台HPLC;而现在每个科研楼每层都有数台!分析测试中心若仍旧抱着过去的运行观念,高高在上、不转变发展观念,则只能被边缘化;因为如今有些重点实验室在分析仪器配置条件上已远远好于测试中心。测试中心不能走过去测试服务这种路子,而应该从“学校科研测试服务”转向“为学校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开发研究新型分析方法,建立合作共赢的科研模式。”单纯的测试只是低层次的重复,没有研究支撑,测试中心的整体研究水平和层次就不可能提升,也将永远成为别人的附属。施老师认为,作为现今高校测试中心的测试人员,不仅要有很强的测试能力,也应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某一仪器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不仅能用好仪器,而且会维护会修仪器,起到学校其它测试人员的领头羊作用。

  同时,施老师作为一个资深的分析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工作者。他把分析测试工作分为三种层次:

  第一种是“产品”,即完全的标准化测试,不需要分析工作者的加工和思考,按照标准测试即可,这种批量化检测收费较低,但因为按照标准测试可以保证正确;

  第二种是“工艺品”,即对于客户送来的某种非标准化测试样品,收费标准又不高,这时分析人员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用一、两天的方法来测试,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结果,但没有经过各种条件的比较和确证,所以结果不见得完美;有时因为条件所限,只能是相对合理、可靠。

  第三种是“艺术品”,即通常说的做项目,这时的收费标准比较高,但分析工作者在实验中会考虑到所有的细节,会花数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和确证方法,获得的结果是可靠和完整的。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之间,客户和分析工作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比如客户送来一个样品,给100元,让一天给结果。作为严谨的分析工作者,给出结果时往往会说“有70%的可靠性”,很多客户甚至一些实验室的管理者都不可理解,因为他们希望甚至要求分析工作者说“这是100%正确的”,可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因为“100%正确”意味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一个样品.要得到可靠的结果,往往需要查阅文献、多种仪器的选择,不同方法的比较……而对于普通的样品,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是很难做好的。

  施老师提到的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很多分析测试中心都存在;但是不是大家都正视这个问题,深入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呢?

 

  离子色谱快速发展 国产仪器仍需努力

  近年来,我国离子色谱市场每年都以15~20%的速度增长,这也归功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离子色谱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目前,我国采用离子色谱的标准方法已有40余项,201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加了7项有关离子色谱的检测方法。

  但跟进口仪器相比,我国的离子色谱产品在材料、制造工艺、稳定性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国产仪器在今后的发展上,应更加关注色谱柱、以及仪器在零部件如泵、检测器方面的技术突破。

 

  附:施超欧高级工程师简介

  施超欧,男,汉族,1965年8月生,浙江宁波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1987年7月厦门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毕业后在宁波制药厂工作。1992年7月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系生化工程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化学系仪器分析教科组从事教学工作。1995年2月起至今在分析测试中心液相色谱组工作。主要从事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及其它分离分析手段在复杂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涉及化工、药物合成、中药、环境、生化等各领域。至今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篇,与人合编专著2本。

  联系方式:华东理工大学 实验十五楼726室 021-64250782,18917100782。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