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细胞化学基础--疏水性结合

2022.3.31

在药物分子中大都会有非极性部分,即只由碳氢原子组成的部分,在受体分子中含有非极性氨基酸残基,如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这些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在形成蛋白质的立体结构时,可能遇到一起形成活性部位的非极性区,称为疏水袋(hy-drophobic pocket)。在体内,药物的非极性部分和受体的非极性区的表面均为有序排列的水分子所包围。当药物与受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中间空间的缩小,将有序排列的水分子排挤出去。发生去水合现象(desolvation),这样便使系统的熵值增高,由此使系统的自由能降低,而成为较稳定的状态。这种自由能的降低是维持药物与受体形成复合物的力,称之为疏水性结合(hydrophobic binding),参见图3。

图3 疏水性相互作用示意图

疏水性相互作用示意图

疏水性结合力的含义是不明确的,因此,这种作用力的强度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但它在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据估算,两个次甲基间的疏水性作用可释放出0.7kcal/mol的能量,尽管很弱,但当有多个相当于次甲基间的疏水性结合时,其作用力仍是可观的。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