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9岁博士生领衔获上海最高科技奖项

2008.1.19
1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白志山领衔的科研项目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9岁的他成为获得这个奖项的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白志山领衔的项目名为“8万吨/年环己酮装置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这项化工机械改造工程意义重大,一举解决了化工原料环己酮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废碱水处理难题,实现了清洁环保生产。
 
上海市委、市政府18日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40个科研项目获得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包括白志山主持的项目。这已经是白志山第二次获得上海市科技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则是第一次。
 
据了解,环己酮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我国环己酮装置年产生废碱水30多万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4.5万吨,占全国COD排放总量的0.3%。废水含有大量有机酸和氢氧化钠,直接排放后对环境影响很大。而在以往,我国缺乏有效的环己酮废水清洁处理技术。
 
2002年,位于湖南岳阳的中石化巴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找到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寻求解决废碱水处理问题。在导师汪华林的安排下,当时还是硕士研究生的白志山负责这个项目。此后的几年里,他带领8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多次赶赴位于岳阳山间的工厂,与工厂技术人员一起攻关。“每年总要去十来次,每次呆上十几天。”
 
2007年,废碱水处理装置全部完成。“我们在焚烧炉中加入改性剂,提高碱水的燃烧性能,降低燃烧能耗,并且排放达标。”白志山说,“燃烧后生成的固体碳酸钠还可以回收,市场价每吨500元。”同时,新技术把开车周期从过去的6个月延长到现在的13个月,节约了大量物料和能源。
 
目前,“8万吨/年环己酮装置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课题已经获得授权ZL3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24亿元。评审部门的评价是:基本实现无废水排放和清洁生产,推动了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