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分析基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022.9.29

  一、吸收-增强效应

  为了叙述方便,假设样品中存在待测元素A,相邻元素B、C和轻元素。B元素的原子序数比A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一些,B元素能被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所激发,产生B元素的特征X射线BK,BKX射线又能激发A元素;C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待测元素A的原子序数,且能被A元素特征X射线所激发产生C元素特征X射线;轻元素的原子序数测距A、B、C元素的原子序数较远,被激发的几率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对待测元素A特征X射线强度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激发待测元素A,产生特征X射线AK线称为光电效应。

  2) AKX线在出射样品时遇到C元素激发了C元素特征X射线CK而A元素特征X射线强度减小了,称为吸收效应。

  3) 放射源激发了B元素,BKX线又激发了A元素,使A元素特征X射线计数增加,称为增强效应,又称为二次荧光。

  4) 放射源激发了元素C和元素B,使得激发元素A几率减小。

  5) 放射源放出的射线与轻元素相互作用发生康普顿效应,可能发生一次康普顿效应也可能发生多次康普顿效应,发生康普顿效率之后射线能量损失一部分在出射样品路程中可能会激发元素A、B、C,也可能不发生作用,称为康普顿效应。

  以上只是描绘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X射线的吸收、增强、散射过程要复杂得多。若待测元素与标准的基体成份不一致,必然会使分析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这就是吸收效应、增强效应、散射效应影响,统称为基体效应。 [2]

  二、非均匀效应

  这种效应来源于试样的颗粒度、密度和均匀程度的不同以及制作过程中引入的偏析现象。

  地质样品中,由于矿物的物理性质如脆性、硬度、延展性等差异很大,所以试样中有时存在着明显地不均匀性;粒度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表面积及有效体积的差别.另一方面也构成了样品密度的差别。

  三、表面效应

  由于表面不平整、大颗粒或擦痕等造成对激发源初级辐射和X光的遮挡。

  四、化学价态效应

  由于元素化学价态不同,X射线荧光能量会发生变化。当斌样和标样中同一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学价态时,会引起峰位移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