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色谱与质谱技术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桂斌 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桂斌院士作了题为《高分辨色谱与质谱技术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点和种类、高分辨色谱质谱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新型污染物的筛选及识别技术及未来研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等四方面内容。

  化学污染物在很长时间内是环境污染的主体,包括难挥发的重金属、离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和高聚物等,易挥发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等,以及半挥发的持久性有机 污染物。在整个有机污染物中,POPs虽然只占2%的比例,但由于它难降解、长距离迁移、在生物体内含量增大、毒性大等特点,对环境和人类产生较大的危害。大部分新POPs 物质不仅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而且可以通过大气、水体或其它途径传播到各个区域。同时,由于这些污染物均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容易在食物 链中逐级放大,产生强烈的累积效应。除此之外, 这些新POPs 物质具有类似的毒性终点, 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目前,联合国UNEP 已将五溴联苯醚、八溴联苯醚、PFCs 等化学品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