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华中农大连发两项水稻重要成果

2015.9.28

  近期,华中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水稻基因组研究中接连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接连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Genome Biology》。

  九月十日,张启发教授和练兴明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PNAS》发表题为“Breeding signatures of rice improvement revealed by a genomic variation map from a large germplasm collection”的重要研究成果,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谢为博副教授是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这项研究分析了来自73个国家1,479个水稻品种,包括一些地方品种和现代栽培种的低覆盖测序数据。研究人员在籼稻亚种中鉴别出了两大主要的亚群indica I (IndI)和indica II (IndII),其对应独立育种工作生成的两个杂种优势类群。研究人员检测到了跨越7.8%水稻基因组,在IndI和IndII之间受到不同选择的200个区域,将它们称之为育种印迹。这些区域包括GWAS研究揭示的、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许多已知功能基因及基因位点。粮食产量与品种中育种印迹的数量呈正比,表明了一个品系中的育种印迹数量或许可用于预测水稻的农艺潜力,选出的基因位点或可为科学家们提供一些水稻改良的靶点。

  九月七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刊登了华中农业大学另一项水稻研究成果,题为“Exploring the rice dispensable genome using a metagenome-like assembly strategy”,用宏基因组样的组装策略,构建了水稻的非必须基因组(dispensable genome),谢为博副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练兴明教授也是本文共同作者之一。

  一个物种的非必须基因组,由只存在于一部分个体的非必须序列组成,被认为在表型变异和基因组进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非必须基因组的结构分析是昂贵和劳动密集的,因此,非必须基因组在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宏基因组样的从头组装策略,基于1483个栽培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的低覆盖(1–3×)测序数据,构建了水稻的非必须基因组。研究人员成功组装了几千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括大部分已知的农艺学重要基因,在日本晴水稻(Nipponbare)参考基因组中缺席。

  基于比对和连锁不平衡,该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集成方法,能够相对于参考基因组,将基因组位置分配到78.2%以上的非必须序列。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水稻品种非必须序列之间的46万个多态性,对水稻的稻粒宽和840个代谢特征,进行了关联分析。与来自参考基因组的SNP相比,大约23.5%的代谢特征与非必须序列的多态性有显著的相关信号, 41.6%的性状相关SNP,有着与非必须序列相关的一致基因组位置。

  总而言之,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采用低覆盖的群体测序数据,构建一个物种的非必须基因组。所构建的序列,将有助于理解水稻的非必须基因组,并且可与参考基因组互补,来鉴定表型变异相关的候选基因。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