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食品检测认证 “进口”关何时不再如虚设

2010.3.11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专电 题:食品检测认证:“进口”关何时不再如虚设?——人大代表谈食品安全

  “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网上流行的这句语,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当下食品安全领域内的一些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提出,我国在食品检测认证方面存在的一些顽疾和弊端,使得原本为人们把好“进口”关的这个重要关口形同虚设,已经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隐患。

 

  食品检测认证“关口”大开

  全国两会召开前,记者曾对海南“问题豇豆事件”进行过调查。据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农技站站长吴朝明介绍,英州镇是整个陵水县的豇豆集散地,但目前全镇只有1个检测服务站、3名检测员,不可能做到定点定人检测,只能是抽样检测。

  海南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邢诒铁说,更主要的是,在整个出岛环节中并没有要求对豇豆一一进行检测。豇豆平均两天一摘,又值购销旺季,个别收购商直接到田间收购,容易出现漏检情况。此外,由于检测部门没有处罚权,就算检测出不合格产品,也不能采取就地销毁措施。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食品检测是进、出市场的重要环节,可是在一些地方或有或无,“关口”大开、形同虚设,

  “同样让百姓寄予厚望的有机食品,也时常让人大跌眼镜。”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副市长丁万明说,“一些通过了认证的有机食品,有违规添加人工合成物质的现象。”

  有机食品又是如何通过检测认证打上标签的?丁万明代表说,当前全国有27家有机食品检测认证机构,其在成立之初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管理主体,尽管现在都应隶属于国家认监委管理,但实际上处于软约束状态。目前我国对有机食品的管理法规也不完善,缺乏及时修改补充,在贯彻落实中的监督检查也比较薄弱。

 

  防堵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环节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多龙治水”弊端,是导致类似“毒豇豆”这样的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应探索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大食品监管机制”,把主要的监管环节纳入一个部门体系内运行、实施,才能有效消除“多头监管”造成的疏漏和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说,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由质检、工商、食药监、医疗卫生等部门组成的食品监督体系,但上述部门的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程式化,检查之前事先通知,或者让商家主动送检,这种做法难以检出问题。为消除食品检测弱化问题,可以尝试让一些民间组织承担检测工作,由政府部门对这些民间组织设立门槛、制定规则、建立信誉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比如像日本在食品和医药方面,就有很多民间组织和机构进行检测,由政府监管这些组织机构,政府主要是组织生产。

  对于如何提高有机食品的“含金量”,丁万明代表说,应尽快修订《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管理办法》,从法律上明确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认证资质、认证程序、标志使用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完善对认证机构的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制度,依法取缔不负责任的认证机构。

  不过,很多代表都指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一痼疾已初见解决的希望:前不久,由3位副总理和15位部长组成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正式设 立,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得到空前显示。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与问责制度,健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健全风险评估、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下,我们都会吃得放心。”吕薇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