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才开始深海大洋观测。鉴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对气候的重要性,1985年,“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研究”正式启动。“那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海洋合作调查研究,当时牵头的是美国海洋大气局和中国国家海洋局,主要参加部门有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相关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还有其他部门,如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等。”胡敦欣回忆说。此外,由中国科学院6个研究所共同合作的项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与短期气候研究”也在同期进行。针对两个项目的不同,胡敦欣说:“虽然都在西太平洋海域,但中美合作的项目主要注重在纬向过程(东西方向)上,而中国科学院6所合作项目主要是注重经向(南北方向)过程。这是中国真正从近海走向大洋开展科学调查的初级阶段。”

  当时,有人曾质疑这种科研调查是“跟着外国人跑”,有不少非议。胡敦欣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对国外先进的就应该学习;即使我们出船,那是我们在出学费。和现在不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大规模西太平洋调查研究热潮归于平静,中国也随之停止了相关调查研究,一直停止了大约15年的时间。对此,胡敦欣表示,这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失误。“因为美国与中国都有各自的战略布局,不能因为美国不做了,我们也不做,我们应该继续向西太平洋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