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自主创新,胡敦欣认为:“如果没有新的观测试验数据,海洋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了根基,就难有原始创新。这就需要不断提高观测试验技术能力。目前,我国的科考技术条件仍存在很多不足,最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先进设备都是进口的,自己研制的极少,最多是仿制,但仿制成功的不多。目前,我国海洋仪器研制太差,需要国家大力支持,投入足够经费保障,加强研究改变这种状态。不过,自主创新的关键问题还是人才问题,这就需要改革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钻研科学。”

  谈及2010年秋季和2011年夏季两次国家基金委西太平洋科考共享航次的“科学一号”远洋综合科学考察时,胡敦欣颇多感慨:“我们的‘科学一号’,船的条件差,没有动力定位;另外,地处水深(6000~10000米)、流急、海底地形陡峭,自然条件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布设和回收6000米测流潜标,可以想象,难度确实是非常大啊!2011年8月刚刚结束的航次,成功回收了2010年成功布放的2套深海测流潜标(6100米和3400米),又成功布设了3套深海潜标。取得了非常珍贵的科学数据,圆满完成了科学调查试验任务,在6100米深的地方成功布设和回收潜标,这在国际上,至少在西太平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我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能力的巨大进步。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环流系统与暖池低频变异研究’两大关键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