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的灯塔

2014.2.28

  一、“前瞻性”令人敬畏

  “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是我在近二十年前在江苏某大学听到的,说话的是从国外回来的年轻教师D。聊天中D告诉我他在从事“前瞻性研究”。

  我对“前瞻性”是敬畏的,对D老师能不能真正做出“前瞻性研究”,估计概率很小。说实在的,当时有点嗤之以鼻,不是看不起这位从国外回来的年青老师,而在于对他来说没有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的“土壤”。果不然,一年后看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看到D的论文《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这是一篇三类文章。以后我好像没有再看到他什么论文,再以后去任行政官员了。说明我当初的“嗤之以鼻”的正确。

  我一直认为,“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谈何容易。你的天分/智商、你的工作环境/“土壤”、你看的文献、你的事业心……总之,你有这个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的条件吗?

  二、分析化学研究的改向

  一个人,不可能只从事分析化学某一方面的研究,令改方向,也就是说,将研究的重点转移。

  但改向的原因各不相同:

  1、工作需要改向,即有更值得研究的分析化学问题需要你去做。

  2、研究碰壁后的不得不转向,也就是说,原来的无力深入下去。

  3、为了申请科研基金/晋升职称而不得不转向“新的概念”,即使自己知道这是没有真正价值的研究方向,为了生存,不得不投入新概念。

  三、我看到的有价值的分析化学研究

  我也看到过我认为有价值的分析化学研究,唯一的是约3年前,某光谱报告会,清华大学年青的L教授介绍他在癌症检测/生化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

  现在体检,我及我们大家对:

  癌胚抗原(CEA);

  甲胎蛋白(AFP)。

  的指标都很关心。

  我感谢发明CEA和AFP检测的生物分析化学家,其真正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从媒体看到,原来并不从事生物分析研究的我国知名分析化学学者纷纷转向到这方面的研究,也看到某学者得到“科技部6400万元拨款”。

  我当时的印象是方向对头。至于是否会获得真成果,我当时的判断是50%吧。但愿三年后,事实告诉我,是100%地获得了真成果,并且有实用价值/“用上了”。

  四、前瞻性分析化学研究的灯塔

  《参考消息》2014年2月27日第7版《科技前沿》刊登了如下文章:

  我认为,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这项成果,《科学家发表癌症试纸》是我国分析化学工作者研究的灯塔。

  试想,像PH试纸那样,可方便地检测人人害怕的癌症,是不是人类的福音!我想,研究者应该获诺贝尔化学奖!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