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肿瘤分子诊断站上“风口” 行业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2.2.09

  随着个体化医疗时代来临,“在正确的时间给予正确的患者以正确的治疗”成为共识,而精准的体外诊断以及靶向用药则是其基石。在当前癌症患者不断增长、新药加速迭代的大背景下,国内的NGS(二代测序技术,又称高通量测序)肿瘤基因检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业内人士指出,肿瘤基因检测已经站上“风口”,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摒除“一味追求灵敏度”“位点多即好”等错误观念。

  巨大需求催生百亿元蓝海,肿瘤基因检测站上“风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亿人,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人口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环境变化和当代生活习惯的影响下,目前国内肿瘤患者人数持续呈增长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457万例,死亡300万例。

  在此基础上,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也迎来发展壮大。IQVIA数据显示,在中国基因检测市场三大板块中,临床业务是其核心板块,而近70%的检测公司将肿瘤诊断作为临床板块的重点发展方向。

  灼识咨询预计到2030年,癌症伴随诊断、微小残留病监测和癌症早筛早检等三个领域的全球潜在市场规模分别为45、150、290亿美元,总体市场空间达约4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400亿。预计到2025年,中国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120至200亿元。

  知名医药营销专家史立臣表示,在目前主要通过医疗机构进行拓展的商业模式上,医院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但随着越来越多肿瘤药物被纳入医保,以及民众对肿瘤的恐惧心理等推动下,NGS肿瘤测试业务势将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约25%。

  一家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人告诉新华财经记者,这一趋势在资本市场动向中也可见一斑。在肿瘤领域,NGS技术几乎覆盖了临床治疗的所有场景,从早期筛查、疾病诊断到精准用药、精确随访。2020年基因检测领域的融资事件中,有超过一半发生在肿瘤NGS检测和肿瘤早筛领域。

  “对肿瘤基因检测的认知,是伴随着药物发展推动的,肿瘤治疗的新药不断迭代、适应症不断拓宽,作为辅助临床治疗的检测也会不断发展。”桐树基因CTO蔡微菁博士介绍,2012年至2016年的5年中,使用生物标志物的临床试验比例,相较于上一个五年,从47.38%增至61.90%。且国内创新药企正在崛起、未来新靶点会越来越多。

  在蔡微菁看来,桐树基因正是站在“风口”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据悉,桐树基因成立于2016年,已先后研发了肿瘤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试剂盒(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ctDNA等多款IVD诊断试剂盒。

  头部分子诊断企业需要从LDT向IVD过渡,亟待加强行业引导

  一组Jorgensen & Hersom 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5年内批准的靶向药物,有伴随诊断的药物客观应答率(“ORR”)为41%至80%。相比之下,没有伴随诊断的药物客观应答率则为7%至45%。显而易见,作为伴随诊断的重要产品,NGS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般来说,分子诊断企业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取得NMPA注册证的IVD产品,另一类则未获证、以LDT(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模式提供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以NGS为主的分子诊断企业数量超300家,但行业发展却亟待规范。

  举例来说,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NGS行业审批通过的IVD产品多是针对组织基因检测的小Panel产品,且产品数量多、同质化严重。

  据悉,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相继批准多款小panel的NGS肿瘤检测试剂盒,目前约有12个;而大panel试剂盒由于检测复杂性及性能评估难度都显著增加,目前国内尚无获批的IVD产品。

  “依靠获批的小panel产品打开院门、实际服务的却是其他产品,这种‘打擦边球’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指出,由于行业产品更新迭代较快,监管往往滞后,客观上造成了行业一些乱象存在。

  此外,由于快速更新迭代导致的产品评价标准不明和虚假宣传的现象也广泛存在。一般来说,位点、靶点数量,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是评价产品的重要标准,但在蔡微菁看来,就临床产品来说,要求不止于此。

  2021年1月,桐树基因自主研发生产的MSI检测试剂盒(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成功获批上市,是国内首个获得III类医疗器械证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试剂盒。桐树基因的NGS大panel MSI检测试剂盒产品也正在报证途中。

  作为其产品研发负责人,蔡微菁指出,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研发设计者深谙临床需求。“检测不同于新药,不同的产品很难通过做‘头对头’试验进行效果对比。”在蔡微菁看来,脱离临床实践的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真正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研发则需要长期深耕临床一线的经验和敏锐的认知。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从不规范到规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行业‘野蛮’生长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有关部门对于行业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史立臣说,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相信将会打开新格局。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