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MA以及中国地方农业部门1980年到2008年的记录,陶福禄尝试着将气候因素从其他影响产量的因素(例如农作物管理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中梳理出来。在一份去年10月在线发表于《气候研究》杂志的报告中,陶福禄将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降水量以及日照变化与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相联系,并认为受上述3种气候因素变化影响,两种粮食作物产量分别减少1.3%和1.7%。这意味着数十万吨的粮食产量损失。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一个小组也认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他们于2009年发表在《农业和森林气象学》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0年之间,气候变暖导致中国的小麦产量下降4.5%。

  《科学》杂志认为,区域差异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寒冷的中国北部,平均气温的上升速度较全国平均水平更加迅速,这使得可耕地面积增加。但是陶福禄警告说,由于气候变化会在这一水资源本就短缺的区域增加干旱以及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因此,潜在的农业利益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