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共探前沿 同谋发展丨颗粒研究面向美好未来

2023.4.06

  ——首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4月1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由南京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承办,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提供支持,由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颗粒学会等共同协办的首届未来颗粒前沿论坛盛大开幕。

  首届论坛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为主题,论坛围绕颗粒学领域最新进展、未来产业趋势和青年人才成长途径展开交流,拓宽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灵感、打造互动合作交流成长平台。

  主办方介绍,首届论坛凸显出6大亮点。一是把握绿色理念、催化助力双碳;二是大咖分享经验、激活成长灵感;三是打通产研天堑、启迪智慧互鉴;四是共探分离前沿、共谋长足发展;五是提升生物颗粒质量、永葆生活科研激情;六是会前培训智慧盛宴、大气颗粒火花飞溅。

171857_2023040610220010.jpg

171857_202304061021151.jpg

论坛现场

171857_202304061022008.jpg

魏飞教授主持开幕式

171857_2023040610220016.jp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研究员致辞

171857_202304061022004.jpg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先生致辞

171857_2023040610220014.jpg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仁健研究员致辞

  朱庆山研究员、冯少东主席、张仁健研究员分别致辞,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同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171857_202304061022001.jpg

171857_202304061022002.jpg

  开幕式后,紧接着进入新品发布仪式。本届论坛主办单位之一的南京创研院围绕国家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聚焦南京市主导产业方向,基于现有工业布局和制造业基础,以“离散工业”,“过程工业”为创新主线,重点突破战略性关键材料、高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中的共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南京创研院新产品发布视频在开幕式隆重播出!

171857_2023040610220015.jpg

论坛主席聘任环节,主论坛邀请到何鸣元院士和朱庆山理事长为本届论坛主席:南京工业大学邢卫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何静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颁发证书!

171857_202304061022007.jpg

李春忠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171857_2023040610220013.jpg

张强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主论坛报告现场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鸣元先生;清华大学魏飞教授;苏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陈晓东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教授共同作主论坛特邀报告。

171857_202304061022006.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鸣元

报告题目:以碳中和为目标构建能源体系:分子视野

  绿色碳科学的氧化还原包括四个过程:第一,甲烷转化平台,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化石能源通过加工得到燃料化学品;第二,热化学方法、水解、发酵强化生物质的转化利用;第三,化学循环,将化石燃料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还原合成甲醇;第四,化学/生态循环,通过光合作用,促进二氧化碳的再循环。

  报告从含碳能源与非含碳能源的结合,未来炼厂发展路线设想等研究中指出氢碳比渐增是能源体系未来发展方向,并介绍了CO2RR 碳活化物种决定HCOO/COOH选择生成、OX-ZEO过程突破ASF分布贡献反应化学新认识、合成气制醇:FTS+ 还原性氢甲酷化等前沿研究。

  报告最后重新定义了绿色碳科学是指研究含碳物质能源利用时从碳资源加工、碳能源利用、碳固定、到碳循环全过程所涉及的碳化学键演变规律及其基于原子经济性的优化。

171857_202304061022009.jpg

报告人:清华大学 魏飞教授

报告题目:流态化与碳纳米管研究的一点体会

  本报告以30余年在流化床多相反应器的研究与工程化为背景,介绍了在煤化工技术、清洁绿色能源与化学品制备新工艺及在电池材料新工艺发展与转化的一些考虑。

  报告首先介绍了以煤化工过程中煤制丙烯、煤制芳烃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为背景,分析了从产业需求、过程高效转化的微观、介观与宏观学术与工程问题,说明工程化过程中逆摩尔定律的问题。报告从产业形态的进步,分析了目前材料化工如何与电化学储能结合,将前沿的学术研究与面向产业的工程需求的结合,发展新型纳米碳材料并与产业同步成长。

  最后报告讨论了传统化工学科如何转向新型产业需求,推动学术发展。

171857_2023040610220012.jpg

报告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邢卫红教授

报告题目:无机膜及膜反应器——颗粒、气泡、液滴的影响

  反应和分离是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反应与分离的耦合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膜反应器是将膜技术与反应过程相结合的系统,利用膜微结构实现颗粒与产物的原位分离或控制反应物的输入,形成细小的气泡或液滴,强化两相反应物的接触,从而提升反应效率。

  报告介绍了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外置式膜反应器中固体颗莉分离、膜分布中气泡粒径及膜乳化中的微乳滴等对反应过程和膜过程的影响,给出无机膜反应器的典型工程应用。

171857_202304061022003.jpg

报告人:苏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 陈晓东教授

报告题目:通过了解“失活动力学”来构建“有活力”生物颗粒-设计非常规但有效的工艺技术

  在生物颗粒制造中,如喷雾干燥和流化床干燥,理想的颗粒不仅具有溶解度和流动性等物理要求,而且还具有“活”的生化性质。在许多情况下,用蛋白质和/或淀粉材料与某些矿物质进行包埋对于保护生物活性物种是必要的。

  报告总结了对这些性质的基本理解。通常,这些颗粒的生命力甚至在生产结束之后也是需要的。例如,人们谈论含有益生菌的功能性食品颗粒。通常,在加工结束时和实际储存期结束时需要高存活率。这些存活率可分别归类为加工过程存活和储存存活。人们通常选择合适的壁材料来封装/包埋有益细菌,以避免分别在胃和小肠的消化损伤。从加工过程存活、储存存活和消化存活的三大角度来了解益生菌的存活很重要。这些总体上可以被视为益生菌的“生命逻辑”。高消化存活应该是益生菌产品的终极标志。

171857_202304061022005.jpg

会议合影

  本届论坛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和谐共生”为主题,开展低碳催化前沿论坛、颗粒及多相流模型与过程测量前沿论坛、能源颗粒前沿论坛、生物医药颗粒前沿论坛、大气气溶胶前沿论坛、颗粒测量前沿论坛、颗粒分离前沿论坛、发光颗粒前沿论坛、环境功能材料前沿论坛、燃烧源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颗粒物前沿论坛,共计十个分论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鸣元先生;苏州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陈晓东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邢卫红教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研究员;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李春忠教授;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先生;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胡超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仁健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何静教授;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副处长张强教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