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的毒理研究介绍

2024.5.11

  1、遗传毒性

  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Ames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2、生殖毒性

  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以2:1比例联合给药时,10/5、30/15或100/50mg/kg/日的剂量下均未见对雄性和雌性大鼠生育力的影响。根据AUC测定值,100/50 mg/kg/日剂量下雄性和雌性大鼠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暴露量约分别为人在推荐治疗剂量(400/100 mg、每日2次)下暴露量的0.7倍和1.8倍。

  妊娠大鼠或家兔给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未见与给药相关的胎仔畸形。在母体中毒剂量(100/50 mg/kg/日)下,大鼠中可见胚胎和胎仔发育毒性(早期吸收、胎仔运动能力下降、胎仔体重下降、骨骼变异发生率增高和骨骼骨化延迟)。

  家兔在母体中毒剂量(80/40 mg/kg/日)下未见胚胎和胎仔发育毒性。根据AUC测定值,家兔在80/40 mg/kg/日剂量下的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暴露量约为人类在推荐治疗剂量(400/100 mg、每日2次)下暴露量的0.6倍和1.0倍。

  在一项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40/20 mg/kg/日及更大剂量下具有发育毒性(分娩过程中及产后21天内新生仔鼠的存活率降低)。

  3、致癌性

  小鼠和大鼠连续104周经口给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结果显示,当给药剂量近似于人推荐剂量(400/100mg、每日2次)下暴露量(基于AUC0-24hr测量)的1.6-2.2倍(小鼠)、0.5倍(大鼠)时,雄性和雌性小鼠以及雄性大鼠良性肝细胞腺瘤发生率以及肝细胞腺瘤和癌的联合发生率上升。

  利托那韦的致癌作用已经在小鼠和大鼠中进行了研究。在雄性小鼠中,腺瘤发生率、腺瘤和肝癌联合的发生率呈现剂量依赖性的增高。基于AUC测量结果,试验中雄性小鼠在高剂量下的暴露量近似于人类在推荐治疗剂量(本品400/100mg、每日2次)下暴露量的4倍。在此剂量下,在雌性小鼠中未见肿瘤发生率升高。雌性小鼠在高给药剂量下的暴露量相当于人类暴露量的9倍。大鼠中未见肿瘤发生率升高,大鼠在高剂量下的暴露量近似于人类在推荐剂量(400/100mg、每日2次)下暴露量的0.7倍。根据动物试验获得的暴露量数据,所观察到效应的意义尚不清楚。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