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小麦品种培育的几个问题

2018.11.30

  1 育成品种的品质与国外同类品种尚有一定差距

  我国优质品种虽然在近10年中有很大发展,但与国外同类品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1中列举了我国几个代性强筋小麦与国外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小麦品种在稳定时间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延伸性偏低。我国小麦品种的吸水率也较低。如中国1号(多品种平均值)吸水率为59.4%,而国外硬质麦普遍超过60%,硬红春麦高达65%.同样,美国软质小麦吹泡仪P值为42,L值为110,而中国软麦稳定时间100的更少,因而制酥性饼干时因延展性不足而直径较小。这些情况可能与我们过去制定标准只考虑稳定时间,育种目标不完善有关。此外,我国主食品种以中筋小麦为主,但优质中筋小麦品种在优质品种中比例却不足30%,对特色小麦如何开发利用,这是今后品质育种需要关注的问题。

  2 优质麦的标准不够完善

  以往的标准制订多针对强、弱筋小麦,对适于中国食品的中筋类小麦缺乏具体标准。现有评价指标中湿面筋含量和粉质仪稳定时间还不够全面,且与国外以软、硬质分类难衔接,所以,国内会出现稳定时间长而吸水率低的软麦这种实际难以用于烘烤主食面包的强筋小麦。此外,稳定时间和许多品质性状呈曲线相关而非直线相关,与食品(面包、面条等)的相关性也不如弱化度密切。我们认为,今后修订新标准如单用粉质仪,宜添加吸水率(与籽粒硬度密切相关)和弱化度。对面包、饼干来讲,形成时间较稳定时间更为重要。有条件时宜测定抗延阻力与伸性,特别是延伸性。对软质麦来讲,用吹泡仪指标代替粉质仪指标更为可取。籽粒硬度测试仪器及相关标准有待完善。

  3 品质性状测定方法存在标准化问题

  例如,粉质仪稳定时间不同,各测定单位之间差距可达40%以上,除实验室间系统误差外,制粉过程(润麦状况,所用的磨以及所采用粉路比例)和出粉率影响较大。纠正方法,一是通过磨筛系统调整出粉率,二是要用标准粉样校正。又如,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进行了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凝胶电泳,因为其组成直接影响亲本和后代筛选,但我们发现,不同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文献中阿夫和郑州683的Glu-B1被定为17+18,但文献为14+15,早期的资料为20,由于20与14+15过去常易混淆,故14+15可能性较大。又如文献Glu-D1中豫麦18号、济南17的Glu-D1被定为5+10,但文献及其他分析结果为4+12.这里也存在2种情况,一是方法不标准,样品不纯或判读错误,我们倾向于以早期和较多研究者的结果为准。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即种植较久品种天然杂交后有少数株产生了新类型,所以现在很多原先不含5+10品种以后却含有这一亚基。例如,豫麦25号和豫麦49号也有这种现象。研究低分子谷蛋白亚基者较少,但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文献显示,如没有采用标准对照品种Chenny,GluA3a和GluA3c可能混淆。解决的途径,一是注意电泳方法(包括制胶、电压等等)的标准化,并采用公认的标准品种作对照。二是注意选择样品的纯度。三是对骨干亲本及重要品种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来进行验证。利用RVA测定淀粉糊化特性也存在这种现象,我们曾连续3年委托某测试中心测定一批样品,有2年结果一致,而另一年不论是绝对值还是高低顺序都有极大误差。有报道认为,是否使用酶抑制剂AgNO3对结果有很大影响。其他如含水量对硬度的影响等等,均需通过有关部门统一起来把方法标准化并严格按要求条件进行,方能使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并为育种部门提供可靠数据。

  4 食品加工方法及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

  不同品种品质性状的差别并不完全等于加工食品的差别,常常看到一些理化指标很好的小麦,却不能加工成好的食品,除了由于性状间互补较为复杂(例如蛋白质与淀粉,高分子与低分子谷蛋白)外,食品加工和评价的方法也有待完善。例如,对馒头来讲,有些研究参考面包标准把比容作用夸大,就易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加工方法(加水量、醒发次数与时间、机械还是人工加工等等)也都有影响。对面条评价中,硬度与粘弹性、光滑性的权重,色泽中亮度与黄度的评价标准及权重都影响评分结果;加工方法中,和面与轧片的过程,煮面时间等也有影响。在加工方法中,还要注意实验室方法与企业生产中常用方法的衔接,才能使评价结果有实际应用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