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给“她”画了一幅像

2022.11.07

近日,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先导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她”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这是首部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甫一发布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报告》显示,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步改善,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参与度、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国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都在逐步弱化。

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以“重塑包容与多元的未来”为主题,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爱思唯尔主办,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包括莫索尔在内的10余位中外顶尖女科学家一同展现科技女性在助力弥合性别鸿沟、凝聚两性力量,推动世界发展和科技进步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多元和可持续的轨道。

“努力去争取”的女性

一年前,在美丽的滴水湖畔,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隆重开幕。95岁高龄的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先生20分钟的全英文演讲深深震撼着大家。“如果你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努力去争取。”

许多女科学家的经历都在为这句话做注解。

中科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分享了两张照片。1911年首届索尔维会议,只有一位女性玛丽·居里参会,2017年,第27届索尔维会议上,女性占比16%。“女性在自然科学另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一过程花了100多年。”她说:“我也带领了一个团队,我现在让团队当中女生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而且她们做得跟男性一样好。”

2004年美国总统科学、数学和工程指导卓越奖得主兰诺·布鲁姆是一位坚决的行动派。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她任教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女生比例已经提升到了50%。而推动更多女性从童年开始进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领域的工作,兰诺·布鲁姆教授已经坚持了超过40年。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张亮,作为这场论坛唯一一位线下男嘉宾和圆桌主持人,他表示:“希望有一天我们坐在这里,不再需要讨论这个问题,这才是最终目的。”嘉宾们希望,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都能拥有好的土壤来发展事业,都能够在科学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需要榜样”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挪威科技大学系统神经科学冠名研究所创始主任、神经计算中心联合创始主任梅·布莱特·莫索尔认为,人口之中一半都是女性,如果不挖掘女性群体的潜力,对科学界是一种浪费。而女性想要进入科学界,最重要是榜样的力量。

演讲的最后,莫索尔播放了一段实验室拍摄的小视频,是一只小老鼠为了带着食物返上高台,不断跳跃、失败、跳跃、失败、再次跃起……莫索尔动情地说:“坚定、不放弃,我们善用榜样的力量,我们收获信任,用我们的激情点燃心中的力量,驱动前行!”

在“她”论坛,我们看到了“她”榜样。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总体研究所所长、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沈苑表示,十年里,最大的遗憾是孩子从一名幼儿成长为少年,自己却未能陪伴;然而最大的满足则是北斗系统,从一纸蓝图来到了九天之上。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通过论坛倡议,要树立榜样力量,鼓舞年轻“她”群体;激发创新力量,支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汇聚信任力量,推动开放合作。

“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力量”

《报告》显示,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2005年占比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个百分点。在女性科研人员“职场天花板”问题上,女性与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差异在逐步缩小。2008-2017年,中国正高职称男女数量比由5.47下降至3.92,中级职称从1.94下降至1.57。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快速上升,科研“她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但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琳妮·马奎特将STEM领域女性逐渐流失的现象,描述为一根“不断漏水的管道”。

有一些数据是可以勾勒出这根“水管”的。总体而言女性诺奖获得者比例偏低,世界各国女性院士的比例偏低,女性在全球科研人员中占比仅33%,而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这个数字只有22% ,美国大学的STEM专业有一半女生毕业就转行……要扭转这种趋势,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