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不同特点妊娠期牙龈瘤的治疗经验谈-1

2022.1.01

妊娠期牙龈瘤又称为孕瘤,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牙龈病变,病变组织来源于牙周膜和牙槽突结缔组织。有学者报道妊娠期牙龈瘤发生率约为1.8%~5%,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伴随着性激素水平升高而增大,龈瘤在妊娠中后期达到高峰。妊娠期牙龈瘤色泽鲜红光亮或暗紫,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极易出血,瘤体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一般直径不超过2cm,有报道在分娩后可自行消失,迄今未有遗传倾向的报道。

 

根据组织病理学表现的不同,牙龈瘤通常可分为纤维型、肉芽肿型及血管型3类,而妊娠期牙龈瘤多属于血管型,其特点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口腔医生在针对孕妇制定治疗计划时,不仅要根据局部病灶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更需要了解孕妇的全身情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预判治疗过程中可能的各种风险。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实际遇到的3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对妊娠期牙龈瘤的病因、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归纳,总结治疗体会,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病例1

 

1.1病例简介

 

患者24岁,妊娠31周,因“下颌牙龈包块长大2月余,易出血”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口腔卫生状况欠佳,菌斑检出率为30%,32—42牙区可见2个肿物,唇侧大小约为12mm×7mm×11mm,舌侧大小约为20mm×8mm×16mm,色鲜红,表面光滑,质软,边界较清晰,有蒂部(图1A)。全身情况:否认系统疾病史,无吸烟史及牙周病家族史。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和凝血四项,感染检测包括乙肝、丙肝、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均未见异常。

 

1.2治疗过程

 

患者局部病损诊断为妊娠期牙龈瘤,行牙周基础治疗,复诊时瘤体缩小(图1B),未影响患者咬合,但移位的牙齿存在轻度咬合干扰。与患者及家属商榷后,拟定治疗方案为:31、32牙适当调,减少接触,加强菌斑控制,密切观察,待分娩后择机切除。患者产后2月复诊时使用Nd:YAG激光(Genius公司,丹麦)行牙龈瘤切除,术中可见31、32牙出现牙间间隙,牙挤压移位,有Ⅰ度松动,手术出血少,创伤较小(图1C);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型牙龈瘤”(图1E)。

 

患者术后17个月再次复查时,31、32牙区间隙变小,松动度减小,未见瘤体复发(图1D)。此例患者的牙龈瘤对邻牙造成了压迫,导致两侧牙齿移位,造成了轻度干扰,牙槽骨压迫性吸收,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瘤生长速度得到控制,瘤体明显缩小,在降低31、32牙的咬合高度后,选择密切观察,在产后行牙龈瘤切除术。该例牙龈瘤有蒂部,手术难度较低,使用激光切除,出血少,创伤小。瘤体切除后,邻牙压力解除,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1632616667389309.png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