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CK-MB检测值高于总CK检测值的原因浅析及建议

2019.7.31

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CK-MB活性,观察其活力单位及与CK的比值关系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预测冠状动脉再通的治疗效果和观察病情变化等,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CK-MB主要存在于人体心肌细胞内,血清中CK的存在形式主要是CK-MM,只有少量CK-MB,不超过总活性的5%,心肌梗死发生时最高值也不超过38%。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最多见的就是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值的现象。现就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组成、临床意义和检测的方法学等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并就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肌酸激酶,同工酶,免疫抑制法,检测值

       随着CK-MB测定频率增加,许多同行在日常工作中常出现CK-MB测定值高于总CK酶活力的情况,我们知道CK等于CK-MM、CK-MB、CK-BB之和,但在日常检测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与理论值不符合,甚至CK-MB检测值大于总CK检测值[1,.2].使检验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产生疑惑,有些临床医生甚至怀疑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下面我们就CK-MB检测值与总CK检测值不符合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1. 组成和分布:
      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现在直接称为肌酸激酶,用符号CK表示(以下简称CK)。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肌酸激酶(CK)分为胞浆型和线粒体型,胞浆型根据M、B亚基的不同,分为CK-MM、 CK-MB、CK-BB三种亚型,线粒体型由两个mt亚基组成CK-mt,CK 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平滑肌组织内, 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3]。骨骼肌组织含量大大超过其它组织和器官。其中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 左右,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的组织器官中是比较特别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CK-BB同时也是人胚胎中CK的主要存在形式。所以,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膀胱、子宫、胎、子宫、胎盘及甲状腺等组织中, CK—MB则主要分布于心肌中,而骨骼肌中则以CK-MM为主。正常人血清中大部分为CK- MM,也含有少量CK—MB,CK—BB含量极微。
2. 生理变异: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过6-10周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也可能与这点有联系。据有关资料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体力劳动的差别。
3. 临床病理意义
        CK-MB的局限性在于骨骼肌损伤时也可能释放出一定量的CK-MB.虽然一般认为骨骼肌含有的CK-MB在总CK中不超过5%,但骨骼肌是含CK最多的组织器官,所以CK明显升高(3000U/L)时大都见于肌肉疾病。此时CK测定可用于鉴别肌肉萎缩病因,此外各种原因(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肌肉感染性疾病都能引起CK的升高。人胚胎期主要为CK-BB,有人根据“癌胚”理论,提出CK-BB可作为肿瘤标记物使用,只是阳性率不高,只占恶性肿瘤的10%左右,也有报告 恶性肿瘤及高热病人血清中CK-MB与CK-BB增高[4]。肌营养不良中半数患者可检出CK-MB。 CK-MB定量增加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在胸痛发作后,血清CK-MB 上升先于CK总活力升高,24小时达峰值,36小时内其波动与总活力相平行,至 48小时消失。一般认为,血清CK-MB大于或等于总活力的3%为阳性,最高值达 12-3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升高,提示有心肌梗塞复发[4.5.6] 。肌肉创伤及肌肉注射后CK同工酶只检出CK-MM。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经系统 疾病,缺氧后48-72小时脑脊液CK-BB升高。血中CK-BB的出现与脑神经系统疾病并无一定规律,但是血清中CK-BB升高与肿瘤有一定关系。另外,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还会存在巨CK2(ck-mt)[7.8]。
4.检测方法及原理[3]
       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免疫电泳法、免疫抑制法和单克隆法等,目前医院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是根据CK-BB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仅为总CK活力的5%左右,故在制定方法时假设没有CK-BB存在,在试剂中加有抑制M亚基的多克隆抗体,检测B亚基的活性,间接计算出CK-MB活性。方法学原理[9]:本法为比色测定CK-MB活性的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在抗CK-M单体的抗体存在的条件下,标本中的全部CK-MM活性和50%的CK-MB活性被抑制,而CK-MB和CK-BB中B亚基的活性不受影响。将B亚基活性测定值乘以2倍即得CK-MB活性.

  原  因  分  析

       根据CK及其同工酶的组成和检测的方法学原理,临床出现CK-MB检测值与总CK检测值不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方法学因素或标本因素:从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原理中不难分析出如果血清中存在多量可检测的CK-BB或巨CK1、巨CK2(巨CK1、巨CK2其活性不受抗CK-M单体的抗体抑制)时,其B亚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被检测后乘2,检测值自然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活性检测值大于CK总活性检测值的现象。我们知道CK是由M、B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组织中通常含有CK-BB(CK1)、CK-MB(CK2)、CK-MM(CK3)三种同功酶。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无CK-BB或非常微量,正常情况下其检测值不受影响,但在上述组织病变或受到损伤时,CK-BB大量出现在血清中或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出现巨CK,就会使CK-MB假性增高。另外,免疫抑制法还易受标本失活、CK-BB释放入血、标本溶血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CK-MB的检测结果,还有,如果血清中的CK值太高,超出了检测的线性范围而未做稀释后测定,也会使CK-MB/CK比值假性增高[10.11.12.13.14]。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