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江苏环保科技工业园:打造中国环保“升级版”

2014.8.26

  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新形势下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先行区域的重要举措。那么,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作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如何来推进?有着哪些新举措?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加快整合发展资源,不断完善平台载体,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全力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各类优质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创造氛围日益浓厚,环保产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持续增强,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宜兴市委常委、环科园管委会主任朱旭峰说。

  科技日报记者从环科园科技局了解到,环科园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拥有科技部的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国家质检总局的环保装备质量检验监督中心、环保部中国东盟环保与技术示范基地等10多个部、省级平台落户环科园。同时,园区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其中与哈工大、清华、南大、西交大等15所知名高校建立实质性合作体,吸引钱易等国内外上百名知名环保专家加盟。2014年6月27日,科技部专家组对环科园申报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进行了专项评审。

  政策引领:提升企业群体创新力

  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园区强。这是环科园人早已形成的共识。如何来不断做强做大企业,做强做大产业,做强做大园区经济实力,不断开创统筹发展新局面,建成苏南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区?

  “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决定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在实施新一轮创新创业创优上,有着良好的‘基因’与传统。”环科园管委会副主任潘泉华称。

  记者了解到,宜兴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脉厚重的城市,拥有上万年的开发史、7000年的制陶史、2200年的建县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文尚教的城市,涌现了26位“两院”院士,万名教授和徐悲鸿、吴冠中、吴大羽等一大批书画界名家,素有“教授之乡”“院士之乡”“书画之乡”的美誉。

  可以说,宜兴人在耕读文化的浸润下,创新理念、环保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近年来,当高新区进入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环科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发展与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解决办法,着力化解制约,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投入上舍得花钱,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让科技创新活力倍增,为经济加快转型发挥了引领与支撑作用。这是环科园的典型做法之一。

  2011年以来,围绕加快科技创新,环科园针对企业创新能力薄弱,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等制约,为了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新发展观,他们在学习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做法,结合环科园自身的实际与需求,先后出台了人才引进、创新载体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同时,园区投资建设了环保科技大厦、科技孵化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人才培训基地、人才公寓、大学科技园等。

  尤其值得一提,环科园坚持把引进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体支撑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环科园已造就了10万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其中环保专业研发人员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0000多名,专业市场营销人员近万名;培育出来73家企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其中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

  “通过强化科技人才工作,既完善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又发挥了科技政策的规划引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环科园管委会副主任潘泉华深有感触地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环科园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计划、“双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ZL、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六大产学研合作工程”建设推进计划等,使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得到大提速。

  政策引领,为各类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了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了科技创新创业创优活力。环科园累计拥有有效发明ZL330件,万人发明ZL拥有量超过30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

  近三年中,环科园130多家企业承担并实施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有5家企业承担了国家水专项,13家企业承担国家863项目,5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环境类支撑计划项目,23家企业承担了国家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11家企业承担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一批企业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载体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力

  环科园历经20多年发展,尽管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先后成为国家科技兴贸节能环保创新基地、中国东盟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国家千人计划环保产业研究院、中国环保装备新型化工业化示范基地等。但是,环科园领导始终没有忘记创新发展中自身的“短腿”,那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薄弱、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产业层次急需提升。

  如何解决“短腿”?“环保产业是一个技术进步相当快的产业,我们为此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利用人文底蕴丰厚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环保科技界的合作,形成了吸引环保技术创新资源的强大磁场效应。”朱旭峰说。

  近年来,在科学规划指引下,环科园以“瞄准世界一流、打造中国第一”为发展目标,在科技发展上的脉络更清晰、思路更宽广,他们有胆有识地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主引擎,通过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矢志不渝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在环科园内加紧与著名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这是环科园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值得全国借鉴的经验。

  潘泉华告诉记者,环科园重点建设了环保科技大厦、环保科技研发区、宜兴创业园等一批载体,以及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宜兴创业园等一批省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特别是近年来环科园内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力度加大、速度加快。环科园首先与著名大学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先后与国内环保领域实力雄厚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在园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先进的环保技术到环科园孵化。

  其次,与国内外其他3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每年从这些院校转化科技成果达120多项。良好的产学研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名知名专家、院士的加盟,许多高端环保科研技术与项目在宜兴落地开花。

  作为南京大学与地方合作的“第一例”的南京大学宜兴环保技术研究院,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国30多项生产型高污染工业园区废水综合治理工程,一举成为全省产学研合作领域的“领跑者”。

  如今,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已全面具备了“问题检测—治理诊疗—中试验证—工程方案”的全过程技术服务能力,在支撑区域产业发展、驱动产业自主创新、科技智力引领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如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均落户宜兴。北控、中节能、长青控股等国内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已经把宜兴作为采购目的地,投资20亿元的中节能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已落户,助推宜兴环保产业层次的提升。

  “加快构建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进入的便捷通道。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能不能放心进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知识产权保护。”潘泉华说。

  为此,环科园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先后与市检察院联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室,与市法院联手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巡回法庭等。

  在这些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下,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8个国家与环科园先后建立了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并设立了专门办事处和专业商务代表,另有20多个国家在新能源、环保清洁技术等领域与环科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对接,哈工大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还与国际水协会主席格雷戴格院士合作建立了外籍院士工作站,江华集团等一批企业分别与美国PARC研究中心、以色列耶达研发公司联合成立创新研究院,一批国际知名环保公司多次到宜兴洽谈合作,促成一批国际先进环保技术落地宜兴转化。

  探索出全省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案例——“哈宜模式”。这是令环科园人十分自豪的产学研合作重大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坐落于环科园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它立足哈工大雄厚的环保科研实力,以“一品、一所、一公司”的专门合作业态,推动研发产业化的一种运作机制。其运作模式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正式启动之时,就成立了有限公司实体进行公司化运作,其中技术团队占股51%、园区占股49%,形成以哈宜研究院为母体、“哈宜”品牌和专有技术输出管理为脉络,通过“一个科研产品+一个研究团队+一家产业化企业”的方式,催生一批具有成为“单项冠军”潜质的成长型企业。

  这一模式运营2年来,已孕育出13个单项技术公司,承担了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29项工程,签署的工程项目合同额超过了2亿元,打造了一批环保细分领域龙头、技术冠军和行业标杆。

  创新无止境。眼下,环科园又启动了国家环保装备质量检验监督中心、环保物联网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宜环保联合大学等一批高端平台建设,环保论坛会展中心、青梅园环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载体正在规划建设中。

  “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关键在于塑造‘特色’,即形成与区域资源和社会文化等相适应、对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我们将把持续不断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作为园区永恒的发展主题,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集聚人才、科研等创新要素,形成科研与技术转化、创新创业与组织相配置的完善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力争成为中国环保产业的创新中心。”朱旭峰表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