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土壤污染防治花钱不多也能解决问题

2020.3.13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峰江街道亭屿村和山后许村之间,近两公里道路两侧,密布着大大小小的苗木基地,种植各类花卉苗木,一眼望去郁郁葱葱。但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全国最大的废旧金属再生产业基地,土壤受到过严重污染。

  土壤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隐蔽性,同时,又与食品安全和公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表示,为了打赢净土保卫战,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从目前推进情况看,《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20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以上”目标预期可以实现。

66.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万家企业纳入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名单

  土壤一旦被污染了,治理时间长、修复成本高,特别是重金属,进入土壤后无法自然降解,对人体健康危害大。苏克敬说,为了确保农用地环境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生态环境部强化了污染源头防控,“十三五”以来,全国关停涉重金属行业企业1300多家,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900多个,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据统计,从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之后,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企业13000多个,确定需整治污染源近2000个。目前已有近700个污染源完成整治,切断了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取得明显成效。“北京等14个省(区、市)公布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涉及地块340块;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共计一万多家。”苏克敬说。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确保安全利用

  苏克敬说,对于土壤污染防治,不能盲目地大治理、大修复,而应坚持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从浙江台州等地试点经验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来实现,过去种水稻,现在可以改种玉米、马铃薯、红薯、高粱、葵花等不易吸收重金属的农产品,或改种蚕桑、棉花、麻类、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花钱不多并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对于一些轻度污染的耕地,可通过调整pH酸碱度,改种低污染累积品种等措施,推动安全利用,保障农产品安全,每亩调整的成本在500—2000元左右,代价也不大。”苏克敬说,对工业企业用地,如果依然要作为工业用地或转为绿化用地,根据情况也不一定要治理修复。

  总之,对受污染耕地,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安全利用;对建设用地,以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重点对拟开发为居住用地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因地制宜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按照‘打基础、建体系、守底线、控风险’的思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苏克敬说。

  实施约200个治理与修复技术试点项目

  我国在土壤修复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中央财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土壤污染的状况详查、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修复、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以及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提升。推动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及支撑体系,建设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目前我国共有8万多个土壤监测点。

  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浙江台州、湖北黄石、湖南常德、广东韶关、广西河池、贵州铜仁等地开展了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组织在全国实施了约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钟斌说,通过试点示范,在源头预防、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完成风险评估,并确认需要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的地块550多块。其中,已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的地块460多块。“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持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修复的水平。”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