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薄层色谱之吸附色谱的基本原理、流动相要求

2020.5.19

薄层色谱,与其他色谱技术的原理一样,是一种利用样品中各组成成分的不同物理特性把它们分离开来的技术。这些物理特性包括分子的大小、形状、所带电荷、挥发性、溶解性及吸附性等。薄层色谱分离一般是由几种分离机理综合的结果,最多的是吸附和分配,也有离子交换或凝胶渗透。鉴于在薄层色谱的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特性因分离原理的不同而差别较大,因此,为了方便叙述,现分别将各类型的色谱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 吸附色谱

一、吸附色谱的原理

吸附色谱法溶解于一相中的混合物的单一组分在另一相界面上会呈现出浓度变化,另一相表面常常出现组分的浓缩,这种现象称之为吸附。吸附性薄层色谱法是将吸附剂在光洁的表面,如玻璃、金属或塑料等表面上均匀地铺成薄层,而后在上面点上样品,以流动相展开,这样,组分不断地被吸附剂吸附,又被流动相溶解,解吸而向前移动。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组分有不同的吸附能力,流动相也有不同的解吸能力,与吸附剂结合较紧密的组分较难被展开剂解吸,而与吸附剂结合较松散的组分则较容易被展开剂解吸。因此在流动相向前流动的过程中,不同组分移动距离不同,原有的混合物就可以得到分离。分离度一般用比移值Rf值来表示,其数值可以通过被分离组分斑点中心离原点的距离与展开剂前沿离原点

三、吸附色谱中对流动相的要求

流动相的选择必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在用极性吸附剂进行色谱分离时,当被分离物质为弱极性物质时,一般选用弱极性溶剂为展开剂;被分离物质为强极性成分时,则需选用极性溶剂为流动相。如果对某一极性物质使用吸附性较弱的吸附剂(如以硅藻土或滑石粉代替硅胶),则流动相的极性亦必须相应降低。

在薄层色谱中,当吸附剂活度为一定值时(如Ⅱ级或Ⅲ级),对多组分的样品能否获得满意的分离,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而展开剂的选择原则主要还是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极性选择相应极性的展开剂。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是一种基于胶束增溶和电泳移动的新型色谱。当样品进入毛细管后,在水相和胶束相中进行分配,在水相中分配较多的组分移动速度快,在胶束相中分配较多的组分移动速度慢。因此,各种组分可以根据它们在两相中分配不同而得到分离。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的特点在于它弥补了普通电泳法不能分离中性化合物的不足,可用于许多电中性药物的分离测定。

三、反相薄层色谱法

反相薄层色谱是利用化学键合反应,将烃基硅烷键合到硅胶表面,制成非极性固定相,本法可用于极性、极性化合物的分离,甚至水溶性化合物的分离。并可按理论和预期方法选用溶剂系统,因为Rf值与流动相中的有机改性剂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本法回收率高,重现性好,薄板可重复使用。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