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体系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同行评议比较主观,对学校的声誉判断可能并未经过缜密的思考,而是简单地依照以往的经验进行的考量。而且,同行评议占40%的权重过大。一些国家的样本回收数也很低,如在2008年的调研中,德国只返回了182份问卷,印度返回了236份问卷。与此同时,问卷中的问题设置也很模糊。”Phil Baty谈到先前的评价体系毫不避讳地说。“不仅如此,QS评价体系缺乏对不同领域间引文数量差异的权衡,由于艺术和人文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很低,所以引文分析的结果更有利于自然科学。”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Simon Marginson就对《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先前的QS评价方法持有看法,“排名波动严重,大学的排名经常忽上忽下,例如中国的复旦大学的排名就在72名到195名之间变动。”

  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教授Andrew Oswald更是一语中的:“评价机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评价体系的不足。因此,该排行榜所提供的数据也会严重影响大学对自身情况认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