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二)

2021.4.27

  3. 染色步骤:  

  ( 1 )先用甲醇固定 2 ~ 3 分钟。  

  ( 2 )将血或骨髓涂片放置 姬 姆萨使用液 15 ~ 30 分钟。  

  ( 3 )涂片用自来水冲洗,在室温中干燥待查。  

  (五)瑞 氏及姬姆萨 染色液的鉴定:刚配好或放置一个月以上的染液可进行下列鉴定:  

  1 .取 1 滴染液于乳白 玻 板上,自行迅速扩散开,其颜色变紫红色,且有伪足形成。  

  2 .取 1 滴染液加 1 滴缓冲液,染液由深蓝 色立即 变为紫红色。  

  3 .取血片或骨髓片 进行试染检查 ,观察染色后各类细胞的胞核、胞浆及颗粒着色情况, pH 是否合适及染色合适时间。如有上述变化,表明染液合格,可供使用。  

  (六)瑞氏染色 (Wright ' s)- 姬 姆萨( Giemsa ' s )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 , 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 , 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 , 但对胞浆着色偏酸 , 色泽偏红 , 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 , 而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 , 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 , 色泽纯正 , 而对胞核着色偏深 , 核结构显示较差 , 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 姬 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骤 :  

  1. 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
  2. 稍等片刻再加姬 姆萨 染液 2-3 滴加减 ( 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 ;
  3. 稍等 1-2 分钟后 , 再加磷酸盐缓冲液 , 加时应缓慢地 一 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 , 直至膜面上染色 液形成 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 30-40 分钟;
  5. 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 3 分钟以上 , 待干,勿用滤纸吸干 , 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  

  四.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内容及自身特点:  

  (一)血常规检查( Hb 、 RBC 、 WBC 、 Plt 、血细胞比积、 RBC-MCV 、 MCH 、 MCHC 及血小板容积曲线),用自动化仪器提高工作效率,为使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建立监测方法,搞好质控,此属数值质控。我国已较普遍开展全国、省、市(地区)质控。但普遍存在应付质 控质量 的问题,并未能切实解决自身质控问题。  

  (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分类的自动化已普遍应用,只能为患者普查与筛选之用。遇有问题应用显微镜观察,弥补自动化仪器缺陷。一般医院显微镜档次偏低,分辨率低,正确使用和维修欠缺,因而要更好地发挥光镜的观察效应。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是血液病及临床各科患者基本检查及诊断依据。反映继发性疾病的血液学表现,了解机体状况、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改变。  

  (四)血细胞涂片自身的特点:  

  1 .涂片不易均匀:由于血液是混悬液,其中白细胞、有核细胞、 RBC 、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比重及生物活性和血浆成分等的不同和制片技术差异、质量分布不均匀性差异颇大。  

  2 .细胞分布和检查的非随机性:  

(1) 细胞分类标准与观念不一;  

  (2) 采样和计数 100~200 个白细胞的局限性;  

  (3) 细胞分布的生理变动;  

  3. 与疾病的相关性;  

  4. 室内、室间分类不一致性,开展室间质控也是促进形态学提高重要手段。  

  (五)血细胞形态学(外周血及骨髓)质控:自 1983 年以来,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质控中心和英国皇家进修学院 WHO 质控中心及最近美国洛杉矶质控中心,国内:全国及省地市也普遍开展,由质控标本涂片发展图片指定细胞识别。

  五.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本,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  

  1. 采样、制片:  

  (1) 玻 片要求:国内 1.0mm × 26mm × 76mm ± 0.5 ,美国 NCCLS 规定 1.0mm × 25mm × 75mm ± 0.5 ,要严格清洁,接近中性 .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 推片两端 边缘整齐、平滑。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 与坡片相同 ,两端之边缘 应加工 光滑, 以利推片用 。
  (3) 采外周 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 一定推片技术 , 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 终尾离玻 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 尾不同 厚薄区域。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 调整推片技巧 。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 推制血 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  

  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  

  3 .涂片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  

  4 .染色的好坏与染色液、缓冲液的质量及比例、加液间隔时间、保持 玻 片染色液面的张力等染色技巧均有重大关系。染液要覆盖涂膜面,再加缓冲液( 1:2 ),其量要充足、混均,染色时间要 30 分钟以上。  

  5 . 细胞着色的观察:  

  (1) 当染液与缓冲液混合后,甲醛吸水液温升高,发生剧烈反应,直至液膜表面的“染色粒”呈均匀分布,随染色时间的推延,“染色粒”由“染色小粒”聚集成“染色大粒”,逐渐由外缘向内缘推进至 染色面 中心(此过程需要 20-30 分钟以上),则表明细胞着色已完成,
  (2) 再用自来水缓流冲洗,使染色液沉渣及染色粒浮去,使其充分起分色作用,去除细胞染色中浮色,显示出胞核结构及细胞清晰形态,待干,镜检。  

  六.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技巧:  

  外周血中三种血细胞数与形态学表现是:  

  ● 反映骨髓造血状态及血液病和其他疾病的 厨窗 ;  

  ● 是检查与观察疾病的重要指标;  

  (一) WBC 形态学诊断技巧:  

  1 . WBC 数值准确性估计:  

  ( 1 )目前自动化计数仪时有出现结果的偏差,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可以粗略估计 WBC 数值及分布。低倍视野 WBC 数:正常约 3~5 个,增多 6 个以上,减低 3 个以下。  

  ( 2 ) WBC 如推至片尾,分布不均,估计将有一定难度。较大的细胞如单核、异淋及中性粒细胞及不成熟细胞多在片尾,体部则多为较小的淋巴细胞,使分类造成偏差,所以分类部位在适当调整。  

  2 . 白细胞计数值限度分级:  

  ( 1 ) WBC 正常范围: 4.0~10.0 × 10 9 /L;  

  ( 2 ) WBC 正常限度以下 :  

  ● 轻度减少 (<4.0 ~ 3.0 × 10 9 /L),  

  ● 中度减少 (<3.0 ~ 2.0 × 10 9 /L),  

  ● 极度减少 (<2.0 × 10 9 /L);  

( 3 ) WBC 正常高限度以上 :  

  ● 分轻度增多 (>10.0 ~ 20.0 × 10 9 /L),  

  ● 中度增多 (>20.0 ~ 40.0 × 10 9 /L),  

  ● 明显增多 (>40.0 ~ 80.0 × 10 9 /L)  

  ● 极度增多 (>80.0 × 10 9 /L) 。  

  以此与所测知 WBC 计数值作粗略对比,推断 WBC 计数值的准确性。  

  ( 4 )如在血片分类计数过程中发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  

  ● 计出血片中有核红所占 % 率,即以校正原 WBC 计数值减去有核红所占比例,求出外周血中 WBC 总数值,  

  ● 另作 WBC 分类计 100 个过程中遇到多少有核红细胞,即有核红细胞 个 /100 个 WBC ,  

  ● 或作血片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包括有核红细胞),计出有核红细胞所占 % 率。  

  3 . WBC 分类正常范围及其病理性改变:  

  ( 1 ) WBC 分类正常范围:  

  ● 新生儿出生后最初 24 小时白细胞数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 至第 3 ~ 4 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倒转,直至 4 岁淋巴细胞比例仍多。表 1  

  ● 白细胞分类正常范围由于民族、地区、年龄、性别及其生理性变化的影响,以及检查本身的技术差异,即使一人同次取材不同涂片、一张涂片多次分类计数结果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不可差异太大。  

  ● 分类中占大比例的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呈正态分布,占小比例的嗜酸 / 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则为 Poisson 分布。  

  ( 2 ) 病理性形态学改变:  

  ①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分叶分化程度,被认为从干细胞至粒细胞生成是否正常及与粒细胞年龄相关;如核分叶不良, Pelger-huet 现象; 核仅一叶 或二叶,其百分率增加时谓之“左移”,反之,多数细胞四叶以上谓之右移,一般认为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  

  4 叶者为 15 ~ 25% 3 叶者为 40 ~ 50%
  2 叶者为 20 ~ 40% 1 叶者为 < 5%
  血象中如有多个 5 叶以上者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
  右移现象
  —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患,并可以 5 叶与 4 叶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简单实用的分叶指数:
  分 叶指数 =5 叶 /4 叶 × 100% 正常核分叶指数: 0 ~ 17%
—还见于 缺铁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遗传性高分叶症(显性遗传)及某些败血症(以左移多见)。
  左移—见于感染、败血症、出血、小儿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 中性粒细胞毒性颗粒及空泡改变:中性粒细胞由于受到外来刺激(包括感染及应激反应)引起颗粒变性,粗大 着色深染 及浆内空泡等病理性改变。上述改变及白细胞数增多和出现幼稚及原始细胞则为类白血病反应。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一般胞浆颗粒较正常稀少,但无空泡及毒性颗粒,而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 )的中性成熟粒细胞则与类白血病反应形态相似。  

  ● 假性嗜酸性颗粒—在某些干细胞疾病如 MDS 、粒细胞缺乏症、肾性贫血某些患者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增多,形态异常,类似嗜酸性样颗粒的出现。  

  ● 遗传性白细胞异常疾病:是先天性白细胞异常疾病,临床上虽罕见,但为了提高辨别的能力,应有所认识。  

  Pelger-Huer 白细胞异常:属于显性遗传,其白细胞形态特点:核分叶不良,不分叶,核呈花生形、 亚铃形等 形状,无核丝形成,胞浆正常,此外,还有假性( 即继发 性) Pelger-huet 白细胞异常应加以鉴别,后者常见于急性肠炎、伤寒、疟疾、流感,无家族史,但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白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Alder-Reilly 颗粒异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常伴有软骨畸形、肝、脾肿大等,中性、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量嗜天青颗粒遮盖整个细胞,单核细胞亦有类似改变。  

  May-Hegglin 异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在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 浆 内含有 Dunle 小体,常伴有巨血小板及血小板减少、紫癜,由于细胞的游走功能差,故病人常出现感染症状。继发性也可见于猩红热、球菌性感染、烧伤早期等某些病例。  

②嗜酸性粒细胞: 此种细胞在人体每日规律性变动,晨至午下降,午后始升,午夜至次晨 3 时达高峰数值,哮喘患者及夜间工作者其规律与正常相反,晨 9 至 12 时达高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