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持相同观点。他分析,方舟子质疑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是在五年前。而在长达五年时间里,无论是教育、科技、卫生领域的主管部门,还是华中科大学校管理方,基本上对此持旁观态度,并没有及时根据方舟子的质疑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的学术鉴定。

  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和网友的文章,揭发中国学术界的腐败现象。但由于是“孤军奋战”,没有主管部门“接棒”,不少曾经被方舟子揭发过的造假者,如今依然活跃在学术圈,并未受到应有惩罚。照此下去,莫说学术规范的真正重建,就连打假者的个人安全恐怕都难以保障。

  几年前,西安交大的六位老教授联名举报该校某长江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被举报者则以侵犯个人名誉权为由,向法院提出起诉。可在两小时庭审后,法官最终提出疑问:是否学术造假,究竟该由哪个权威部门裁定?

  熊丙奇认为,这也是当今国内学术圈亟待解决的问题。方舟子对学术打假的执着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不应成为唯一的裁判。客观来说,学术争鸣本是常事,一项新发现、新技术究竟是否有效,也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差异。如果管理部门、或相关学术委员会对此失语,就很容易把正常的学术质疑转为一场个人恩怨,令被质疑者与质疑者结下“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