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结肠易激综合征的病里病因

2022.6.24

  结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IBS患者症状的发作与加剧与情绪紧张密切相关。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紧张、激动和恐惧等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引起结肠运动与分泌功能障碍。国内等报告IBS因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的占45%,国外有人报告高达80%。

  1.儿童时期有胃肠失调常延续到成年发生IBS。Apley和Hale追踪儿童反复腹痛者6~8年后1/3发生IBS,1/3仍具多种功能性胃肠症状,1/3无症状。腹泻型IBS患者80%仍具有儿童期的胃一结肠反射过敏。

  2.IBS患者中,具急性菌痢史者较多,通过粪便反复病原检查,不能证实为慢性菌痢,而被认为系痢疾后结肠功能失调,此常以“痕迹反应”解释。

  3.所谓“旅行性腹泻”患者中,虽部分由于感染因素所致,但多次因旅行而致泻者,多属IBS,系由于旅行中情绪因素、生活及饮食改变所致的肠道功能失调。

  遗传因素

  结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感染因素

  本征者不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在肠道感染之后,易诱发结肠功能紊乱。如微生物或寄生虫所致感染性肠道炎症,也能改变结肠的反应性,诱发或加重IBS,尤其是在患痢疾之后,本征的发病率可增高。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饮食不当或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诱发本征,如过食生冷、嗜食辛辣、香燥之品等;脂类食物对结肠运动功能影响较大;高蛋白饮食常可导致腹泻;进食纤维过多的食物可引起功能紊乱,并与IBS有关。国内等报告因饮食不当诱发IBS的占11.3%。关于食物不耐受和IBS,Nanda研究200例IBS患者,在食物激发试验中,大部分有效者(81.3%)能被确认为一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Thomson等发现低乳糖酶患者在摄入过多乳糖后可出现IBS的某些症状。

  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及5-羟色胺(5-HT)等含量异常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因素之外,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改变,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和加重病情。总之,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以及肠道动力学改变而发生本病。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