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高校院长直指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少原因:非升即走的环境

2023.6.16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培养特色和使命,不仅仅要集中于头部的创新,也要更多关注产业端的人才,这样才能使生物医药的产业链更加完整。”

·“大多数高校的规定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如果没有做出一定的成果,‘非升即走’。生物医药的研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做10年很正常,失败也很正常。在促进原始创新方面,需要政策的调整。”

2022年发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预测,未来几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对化学药品、医疗器械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平均每年超过10万人,紧缺岗位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和研发方面。

6月15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举办了一场特别活动——“院长来了|非常6+1,培养青年人才,打造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未来保障”,上海六大药学院院长、副院长和中国科学院药物所、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的多位专家提出,人才的培养需要分层次进行。

上海大学药学院院长张川认为,目前产业化的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和需求不匹配,可能和人才结构相关。现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多,大专、中专的学生比较少,实际上有些工作需要大专、中专的人去做。大家都认为教育程度越高越好,实际上产业工人少了以后可能会出现其他问题。”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戚建平也提出,目前人才培养和行业脱钩的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做出很好的基础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但是无法转化到产业端,其实是因为企业觉得他们的基础研究离产业化太远了。戚建平了解到,现在创业的科学家很多,他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其实是找不到合适的CEO(首席执行官)。

据戚建平介绍,复旦大学药学院采取多元化培养模式,希望能人才的培养和产业深度融合。他透露,他们正在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希望促成一个项目,让学生了解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其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投融资是怎么回事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培养特色和使命,不仅仅要集中于头部的创新,也要更多关注产业端的人才,这样才能使生物医药的产业链更加完整。”戚建平说道。

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一直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期待,但目前中国的原始创新成果很少。“这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培养10个博士后,不一定能做出一个原始创新,需要关注人才的环境。”张川说,“在目前的人才环境下,很多研究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做原始创新的事情,也许他做了10年,结果失败了。而大多数高校的规定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如果没有做出一定的成果,‘非升即走’。然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做10年很正常,失败也很正常。在促进原始创新方面,需要政策的调整。”

张川认为,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改变,要让人才有容错和犯错的机会,让他们有信心、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

戚建平也表示可以梳理下人才的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学院和专业设置不同的评价方式,把基础研究和产业端更好地结合起来。复旦大学药学院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