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大多数市民家里烧的还是煤球炉。家住欧阳路的居民贡民宝回忆说:“过去,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煤球炉,真麻烦,不仅每次要备纸屑、木柴,还要用扇子扇二三十分钟,直到把炉子引燃为止。”那时候的上海,每天清晨,街头巷尾的一大风景就是家家户户都在生煤球炉,烟雾缭绕。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上海开始大规模普及人工煤气,“煤气包”便“闪亮登场”。到了90年代,像贡民宝家一样用上人工煤气的家庭已达237万户,全市人工煤气供应量达18.7亿立方米,最高煤气日用量超过800万立方米,基本告别了煤球炉。

  但很快,人工煤气又有了替代物。上世纪末,天然气开始走上“舞台”。环保专家表示,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几乎不含硫、粉尘土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减少近100%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减少60%二氧化碳排放量和50%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能从源头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天然气热值是煤气的2.5倍,燃烧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