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新型冠状病毒儿童诊治及预防专家共识

2021.7.0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等组织共同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儿童诊治及预防专家共识》,并于近日发表于《世界儿科学杂志》。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多例肺炎患者,后被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

目前研究显示2019-nCoV来源于野生动物,但具体来源还不清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无症状感染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成为很重要的传染源,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与有症状或无症状患者的密切接触。

为规范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因此召集专家委员会制定了这一共识声明。

【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流行病学数据,新冠状病毒潜伏期1-14天,多数发生在3-7天,目前未成年患者数据显示,起病年龄从1.5个月到17岁,多数都与患者有密切接触,感染的儿童可表现为无症状或发烧、干咳、乏力,少数患者有上呼吸道症状,包括鼻塞和流涕等,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疼和腹泻等。

多数感染儿童临床症状较轻,有些患者没有症状和肺炎表现,临床预后良好,一般在起病后1-2周好转,少数患者会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目前还没有发现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核酸检测呈阳性。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应该等有更多临床数据后再进行分析,此外,广泛应用病原学分析后,确诊的感染病例将增加。

成年患者的数据显示,重症患者通常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患者会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难治性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但仍需要加以警惕,在SARS和MERS流行期间,儿童感染者也出现了ARDS和死亡病例。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 疾病早期阶段,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一些患者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水平升高;

2. 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

3. 严重患者D二聚体升高,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4. 咽拭子(儿童最好使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血液等样本中检测出2019个nCoV核酸阳性。

胸部影像学检查:

疑似或确认患者都应进行X线检查,必要时进行CT检查,影像学检查会提示多个小斑块阴影和间质改变,在肺周围明显,进一步恶化为双侧多发毛玻璃样阴影和/或浸润性阴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较少见。

【诊断】

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任何一项标准和临床表现任何两项标准的患者都为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患者。

流行病学史:

1. 在14天内,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高发病区有旅行或居住史的儿童;

2. 在14天内,接触过武汉市及邻近地区或其他高发病区有发热或呼吸系统症状患者的儿童;

3. 与聚集性发病相关或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

4. 感染母亲生产的新生儿

临床表现:

1. 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

2. 有上述胸片征象(见胸片检查部分); 

3. 在疾病早期,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或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4. 未发现其他能充分解释临床表现的病原体。

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条件即可:

1. 通过RT-PCR方法检测患者呼吸道或血液样本核酸阳性;

2. 呼吸道或血液样本的基因测序与已知新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临床分类:

1. 无症状感染:核酸检测病毒阳性,但没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阴性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出现发热、咳嗽、咽痛、鼻塞、乏力、头痛、肌痛或不适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无肺炎征象或败血症征象。

3. 轻症肺炎:伴或不伴发热、咳嗽、咽痛、鼻塞、疲劳、头痛、肌痛或不适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炎,但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

4. 重症肺炎: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

(1)呼吸频率增加:>70次/min(<1岁),>50次/min(>1岁)(排除发热、哭闹症状后); 

(2)血氧饱和度<92%;

(3)缺氧:辅助通气(呻吟、鼻音、三凹征)、发绀、间歇性呼吸暂停;

(4) 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或抽搐;

(5)拒绝进食或进食困难,有脱水迹象。

5. 危重病例:符合以下任何标准,需要入ICU治疗

(1)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

(2)休克;

(3)伴其他器官衰竭。

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经验,有与重症新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史,或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呼吸道异常、血红蛋白异常或严重营养不良等)的儿童,或免疫功能丧失或免疫功能低下(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符合下列任一标准者均可能成为重症病例:

1. 呼吸困难:2-12个月龄呼吸频率>50次/min,1-5岁呼吸频率>40次/min,5岁以上(排除发热、哭闹症状后)呼吸频率>30次/min;

2. 持续高热3-5天;

3. 精神反应差、昏睡、意识障碍等精神变化;

4. 心肌酶、肝酶、乳酸脱氢酶等酶指标异常升高;

5. 无法解释的代谢性酸中毒;

6. 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在很短期内出现双侧或多叶浸润、胸水或病情迅速恶化;

7. 小于三个月的婴儿;

8. 肺外并发症;

9. 合并其它病毒或细菌感染。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注意区别流感病毒、副感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其他已知的病毒感染,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细菌性肺炎。诊断时应考虑合并其他病毒和/或细菌感染。  

【治疗】

治疗地点:

1. 基于医疗条件,疑似患者应遵医嘱在独立房间医学隔离或在家自我隔离;

2. 确诊患者可以在同一病房住院;

3. 危重患者应尽快入ICU治疗。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策略包括:卧床休息和辅助治疗;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和饮水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稳态;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及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和凝血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及时复查胸部影像

对症治疗:

高热患者应积极控制。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8.5℃,出现明显不适,应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浴、使用退热贴等)或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口服布洛芬,每次5-10mg/kg;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每次10-15mg/kg。保持儿童安静,惊厥或癫痫发作时立即使用镇静剂。

氧疗:

当出现缺氧时,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氧疗,包括鼻导管、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必要时应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抗病毒治疗(治疗内容省略,详情可见纸质版杂志)

【预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因其突发性爆发而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法律上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在管理上参照甲类传染病。通过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来实施感染控制措施。

控制感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是最主要感染源。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儿童应在家中隔离,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视其病情严重程度入院治疗。尽量为隔离儿童提供单人房,减少与同住者接触的机会。对患儿所在的房间进行通风、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在照顾病人时,需要配备带一次性口罩的设备,并在使用后妥善处理。

阻断传播途径:

1. 防止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毛巾捂住口鼻。经常给孩子洗手,或教孩子七步洗手法。吃饭前或上完厕所后彻底洗手前,从公共场所回来后,尽量不要用手触碰嘴、鼻子或眼睛;定期用56℃加热30分钟、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紫外线对玩具进行消毒;

2. 减少接触感染:避免在疫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拥挤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应戴口罩;避免接触或食用野生动物,避免去销售活禽的菜市场;

3. 儿童健康监测:有感染病人密切接触史的儿童需要常规监测体温和临床特征。当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将儿童送往指定医院进行筛查。受感染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必须完成病原体检测,并根据病情在单个病房或家中隔离。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注意口腔卫生、适当运动、定期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增强免疫力是预防感染的有力措施,也是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开展了抗病毒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