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有了一个朦胧的想法:以后进大学读数学系,并且一辈子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当时,杨乐已经听说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其中的数学研究所就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听说了在那里工作的华罗庚。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两个字,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笑话,其含意成了隐藏在那个1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40多名同学,连续开讲10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

  半个世纪后回眸,杨乐笑言当年是“强出头”,但更充满回味,“讲出来让别人听懂比单会做要求高得多,而这也让自己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