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往往是前几届的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17 14:09:07/ 个人分类:情感

  导师研究生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变量。“变”取决于很多因素,既有教师和研究生成长快慢的内因,也包括教育环境、社会变迁等外部因素。单纯就导师的责任心而言,师生关系往往是最初毕业的那几届研究生情感较为真挚,师生关系也较牢固。

  导师刚开始指导研究生的时候,教学态度最好,责任心最重,加上所招学生不多,所以师生间有更多的单独交流机会。因为没有指导过研究生,导师必然对学生的论文水平相当在意,哪怕学生想偷懒,在导师的逼迫之下也要精益求精,而这个对学位论文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师生关系不断升温的过程。在此阶段,导师不仅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极为注重,更会强调学生的人格塑造,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大多会加以纠正。导师往往会因为学生行为不端而生气,愿意拿学生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对于学生心灵的撞击是极具震撼性的。可以说,这个阶段师生关系中关爱的成分偏多。既然有爱,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也是正常的。

  等到导师已经习惯享受“硕导”的美誉,甚至已经精进为“博导”,名下高徒成群时,导师往往为科研项目、社会活动、家中事务所累,难以分心对研究生进行详细指导,甚至出现不认识自己学生的尴尬局面。此时导师大多有很多科研任务亟需完成,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科研力量,自然义不容辞地担此重任。而导师往往只在检查科研项目进度的时候才神龙现身,在听取完成果汇报后就无处觅影踪。在此情况下,苛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对双方都是一种情感绑架。

  当然,越往后招收的研究生,和导师间的年龄差距逐渐递增,不同年代人群间的代沟也随之加剧,这极大地减小了师生关系趋于亲近的可能性。年轻人口中念叨着导师不太了解的新潮词汇,蔑视着导师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而导师却喋喋不休地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告诫年轻人。彼此间意识差异的鸿沟很难逾越。既然连基本的共识都无法达成,哪里还会有真情呢?剩下的至多就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而仅仅只有尊重,恰恰丈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这个道理,在教师和本科生的关系上也是如此。最初获得教师岗位,站上讲台之时,尽管教师对教学法的理解尚未精纯,但用心程度却是最高的:认真备课、认真预演、认真讲课、认真总结、认真去宿舍家访、认真解惑、认真传道。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正是基于这种难得的“认真”,学生才感受到老师的职业责任感,才会在毕业多年以后保有对老师深深的眷念。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教过的学生里面,头几届毕业生最能带给自己强烈的成就感。


TAG: 关系导师研究生

lingxiaoxiao 引用 删除 lingxiaoxiao   /   2009-11-28 15:08:51
绿茵ssein 引用 删除 绿茵ssein   /   2009-11-23 11:16:24
不错,写得很精彩!!
wisdom-wm 引用 删除 wisdom-wm   /   2009-11-18 14:29:39
hongjingzi 引用 删除 hongjingzi   /   2009-11-17 16:26:48
说得有道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handshake:victory::funk::time::kiss::call::hug::lol:'(:Q:L;P:$:P:o:@:D:(:)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