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免检牌」三鹿的共犯

2008.9.15

(联合早报网讯)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国公众对三鹿的信任危机,已经演变为更大的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信任危机。是谁发给了三鹿一手收钱,一手残害幼童性命的「免检」通行证?正是负有代表消费者监管食品生产企业的政府职能部门。

  今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中,撤销了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举行各种名牌评选的职能。事实上,在改革之前,不仅质检总局,其他一些部委和官方的行业协会也都举行过诸如「中国名牌」、「消费者信任品牌」、「推荐品牌」、「某某一百强」之类的评选。

  这其中的潜规则其实已经众人皆知。参加这类评选的企业,往往要交纳一笔数额不等的费用。而手握公权力的政府机构,就借此广辟寻租空间,建起部门利益的小金库。公权在这里被异化为一种私权,成为了少数利益集团的工具。而企业获得这些来自国家机关的「肯定」之后,就如同得到了一块「金字招牌」,一道「免死金牌」。

  也正是这样的运行机制下,不少部门对各类评选热衷非常,而企业也是趋之若鹜,双方两厢情愿、皆大欢喜。于是,拥有「免死金牌」的三鹿奶粉害死了无辜的孩童。不客气地说,「免检产品」的牌照成了三鹿毒死婴儿的共犯。

  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商务……中国的市场监管部门之多,常令许多中国人搞不清楚。「多龙治水」的结果是「无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了食品监管链条断裂。只有当如三鹿毒奶粉之类的恶性事件爆发时,公众才有幸目睹多部门成立调查组、高效率集体办公的场面。

  说白了,「免检产品」就是某些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利益妥协的分赃协定。「免检」以后,官员工作轻松了,企业顾忌没有了,只有弱势的消费者成为了受害者。在西方国家,公众盯紧官员,官员盯紧企业,企业服务公众,这样一条普通的逻辑,被「免检」产品完全扭曲了。人们有充分理由质疑,当这些「免检」企业出了问题后,给它发牌的权力部门不会帮忙掩饰、遮羞,拖延真相的公之于众。如果果真如此,你们让中国老百姓今后去相信谁?

  三鹿不会再继续「免检」了。但这背后,曾给予三鹿免检权的部门,今后也不应该「免检」了,它必须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检查。惟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的食品监管体系不会再被「三聚氰胺」毒害,才有希望保持一个健康的肌体,消费者也才能真正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