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

关键词: 红螯螯虾来源: 互联网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大洋洲,其外形似虾姑,雄性成虾的两个螯足的前端外侧有一鲜红的膜质斑块,故称红螯。该虾体色随栖息环境变化而变化,一般为绿色或褐绿色,外形似海水中的龙虾,生活于淡水中,故称为淡水龙虾。

红螯螯虾自然分布于北昆士兰的河流中。通常为 50~ 150克,最大的个体为 500克左右,面且食性杂,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并且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食比率高 (腹部占总体重的 42%~ 47%),耐长途运输,可鲜活上市,人工繁殖设备简单,成本低,不需要难度较大的技术条件,育苗就可以获得成功等优点,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水产界的广泛兴趣。

在澳大利亚,养殖试验始于 1985年,并对红螯螯虾、麦龙虾和亚比虾三个品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螯螯虾最有发展前景。该虾现已扩展到一些新的地区,包括南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 80年代末,美国、法国、西班牙、南非、日本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均引进试养。中国的台湾省称红螯螯虾为四脊滑螯虾。国内于 1992年由广东和湖北两省引进 ,繁养殖很快获得成功。现在国内的许多地区都引进了此品种,并逐步进行试验和小规模生产,在市场上也有零星出现。但由于起步较晚又受苗种生产量的制约,要形成规模产品还需 2~ 3年的时间,但作为淡水养殖虾的新品种,养殖发展前景广阔。

红螯螯虾整个躯体由几丁质甲壳覆盖,外表光滑,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与其他甲壳类相似,全身有 20节组成。但尾节有中间刺,额角上缘有 2~ 3对刺 (2对较少见 )。体躯肥壮,较对虾和罗氏沼虾为粗短。第一对步足粗壮呈螯状。尤其是雄性。其他步足,第二、三对步足为螯状,第四、五步足呈爪壮。其他的形态构造与罗氏沼虾相似。

一、红螯螯虾的生态习性

红螯螯虾的生理适应性较强,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温,卵和幼体除外。据报道自来水对卵及幼体的影响不太大。栖息的水体为河流、湖泊、水库和池塘。白天潜伏在水体中可隐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来觅食,喜夜晚活动,营底栖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节所有的虾白天都显得十分活跃。养殖试验表明,红螯螯虾能够在水温 11℃的条件下生存,在水温 5℃的条件下存活 3周,但如长期生活在水温为 9℃的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死亡。该虾在不利的生活条件下会打洞,据观察,在较软的的池底泥中,养殖过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过程中,这种虾肯定打洞。

关于自相残杀目前尚无正式的研究报道,但昆士兰大学的研究表明红螯螯虾会用螯互相攻击,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较大、蜕壳或饲料投喂不足时,有的虾则摄食刚蜕壳或尚在蜕壳中的虾,尤其是附肢部分会被食掉。红螯螯虾的天然分布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其适宜温度为 5~ 42℃,最适生长温度为 24~ 32℃,当温度下降至 9℃时,幼体难以存活,而成虾则有 67%的成活率。红螯螯虾耐低溶氧能力较强,如水中溶氧量为 1毫克/升时仍能生存,在潮湿微水状态下,亦能存活较长时间,在养殖或越冬过程中,常发现红螯螯虾出现在堤埂上。幼体和怀卵虾则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则会导致幼虾和卵胚的死亡。故在养殖过程中溶氧一般不应低于 4毫克 /升,在孵化过程中溶氧量还应高一些。

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丝状藻类、水生植物的根、叶及碎片,特别喜食汁多肥嫩的绿色植物如水浮莲、水葫芦、马来眼子菜、绿萍和苦草等。动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虫的卵、蛹,螺、蚌和鱼肉等。人工饲养中,适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饲料均可摄食。因此,该虾养殖中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红螯螯虾从稚虾生长到成虾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将发生多次蜕皮。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刚孵出的稚虾,每次蜕壳的时间间隔较短,在 1~2天蜕壳 1次随着身体的长大,蜕壳间隔的时间也就延长。在蜕壳期间,该虾最容易受敌害生物或同类侵食,是该虾引起死亡的危险期,若在此期间人为捕捉、搬动、水质差或缺氧则更易死亡。

二、红螯螯虾的人工繁殖

红螯螯虾一年可多次产卵,白昼的长短对其繁殖有一定的影响。产卵期一般多在白昼逐渐延长的春末夏初开始,但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温。在水温下降至 20℃以下则不见有产卵现象,当水温由 20℃开始升温,则逐渐发生交配、产卵现象。该虾饲养得好,一年可繁殖 2~3次。

(一 )亲虾的选择

1.亲虾要求:选择亲虾要求活力强、附肢完整、躯体光滑、无附着物和病害 (如尾部腐烂和壳受损 )的成虾作亲虾。为了取得较高的繁殖力,要选择体长在 9厘米以上,成熟度好的,有较大产卵力的大螯虾,此外还要按规格大小分组,并选择与之相配的雄虾。

现在已研究出一种测定卵巢的简易方法,可消除红螯螯虾在短期内不产卵的问题。此法即从红螯螯虾的头与尾之间的透明薄膜,用强光照射,观察体腔,如没有任何卵巢发育的迹象的雌体,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才能达到性成熟,卵巢明显可见的红螯螯虾一般在 4周内可产卵。

2.雌雄鉴别:同龄红螯螯虾的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且雄性成虾两个螯足前端外侧有一鲜红柔膜质斑块,外观极易与雌性区别。

3.雌雄比例:在自然养殖的条件下,雌雄比例与罗氏沼虾相仿,但需雌性稍多一些。在繁殖过程中,雌雄比例以 2:1较为合适。

4.亲虾开始培养的时间:尽管红螯螯虾的生存温度范围比罗氏沼虾来得宽,但如果亲虾开始培育的时间过晚,水温低于 11℃,亲虾就会出现大量死亡。实践表明,华东地区在 11月底前, 闽地区在 12 月初前开始培育为好。

(二 )亲虾的饲养及培养 经土池养成的成虾,在进入越冬池之前,必须用浓度为 200× 10-6 的福尔马林浸浴 10分钟左右,消除附着生物后,才能移入亲虾池养殖。

亲虾是红螯螯虾人工繁殖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该虾的抱卵量少,形成批量生产必须有大规模的种虾来源,因此采用适宜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亲虾的成活率,是人工繁殖的首要任务。

1.培育池:亲虾培育池是亲虾的生活环境,培育池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亲虾的生长发育。根据现在生产的具体情况,培育池主要有两种,一是水泥池,二是土池。培育池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情况:

(1)生产规模:根据生产规模选择一个面积适宜的亲虾培育池,但无论场地大小,其所处的位置都应该是水源良好,排灌方便,空气新鲜,环境安静,不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扰。

(2)面积:面积应因地制宜,大规模生产一般在 80平方米以上,甚至可以是 2000平方米以上,水体大,水质较稳定;小规模生产的培育池可几至十几平方米。

(3)水深:一般在 50~60厘米,越冬期,尤其是土池水应加深,有利于水温的恒定,减少能源的浪费。

(4)水质:总的要求是水质要清鲜,溶氧要高,特别是强化培育期间,溶氧要求在 4毫克 /升以上。越冬期间的温度应控制在 16~18℃。

(5)隐蔽物及防逃设施:为了减少亲虾的自相残杀现象,在高密度放养的培育池中加竹筐、挂网、毛竹等隐蔽物。由于在土池越冬期间的亲虾容易打洞,最好的办法是水池的斜坡加浇水泥,堤埂周围用塑料薄膜拦高度为 30厘米的防逃墙。

2.亲虾的放养:亲虾放养之前,水泥池要清理消毒,土池要清除淤泥、污物和残饲,修补漏洞,搞好防逃、排灌及保温设施。一般亲虾进池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池水消毒,然后进行亲虾的放养。放养的密度直接关系到亲虾的培育效果,放养密度过大,则导致亲虾生长发育不良;放养密度太小,则会造成水池、人力及物力的浪费。一般视水池的面积、培育季节、亲虾生理状况及个体大小决定其放养密度。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每立方水体可放规格为每千克 16只的虾 20只左右。

3.亲虾的培育及管理:亲虾由于抱卵量少,因而必须提高亲虾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才能保证苗种生产的产量。在培育及管理上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丰富的营养、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及良好的防逃设施。

良好的水质使亲虾有一很好的生活环境,一般要视水色、透明度及天气的情况加水和排水。每隔 3~ 4天换水 1次,每次换池水三分之一,以保证水质良好。营养物质是亲虾性腺发育的物质基础,除了在池内投放少量的水生植物 (如水葫芦等 )外 , 早期培育,一般投喂市售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虾蟹颗粒饲料。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在升温强化培育的过程中,增加投喂一些小杂鱼、蚯蚓、蚕蛹和贝壳类等动物性饲料,更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投喂量一般为亲虾体重的 4%~ 5%,并视其吃食情况,增加或减少。残留物必须定时吸掉以免水质恶化。在越冬过程中可定时充氧,在强化管理过程中,必须不间断充氧。强化培育升温时,温度控制在 28~ 30℃。另外在土池越冬期间,要做好防逃工作,因为在非常寒冷的日子,红螯螯虾会打洞。

4.亲虾越冬:据报道,红螯螯虾的生存水温最低值为 5℃。但我们通过生产过程中的观察,当水温低于 9℃, 3厘米左右的虾在越冬期间死亡率很高,成虾虽能生存,但 2~ 3个月后也会出现大量死亡。因此,搞好亲虾的越冬工作,保证越冬期间的水温在 16~ 18℃,也是整个繁殖工作的重要环节。

(1)越冬的主要设施:亲虾越冬的方法与罗氏沼虾相同,常用的越冬方法有塑料薄膜覆盖水池保温法、电热器加温法、温泉水越冬法、工厂余热水越冬法和玻璃温室越冬法等,都能达到亲虾安全越冬的目的。

(2)强化培育:红螯螯虾一年一般可抱卵 2~ 3次,繁殖期为 5~ 6月,盛期为 6~ 8月。每只虾的抱卵量为 40~ 1400粒。这一阶段,亲虾要进行多次交配产卵,而每经过一次繁殖,都要消耗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体质显著减弱。另外,当抱卵亲虾孵出稚虾后,应及时把母虾移出育苗池,并投喂足够的饲料,以便能再次达到性成熟。稚虾全部脱离母虾后,立即开始交配产卵,开始下一次繁殖过程。

(三 )红螯螯虾的产卵及孵化 经过越冬期培育之后,亲虾性腺成熟,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 (25~ 30℃ ),开始进行交配受精,并开始产卵和受精卵的孵化。

1.虾的成熟期及交配产卵

(1)成熟期:当年养成的虾,经过越冬期间饲养及强化培育,都能达到性成熟,一般雌虾每只为 50~ 70克,雄虾每只为 70~ 100克。产卵的亲虾抱卵量与亲虾质量、个体的大小、生活环境、培育条件及年龄有密切的关系。据报道,同一规格的亲虾抱卵量第二年的卵粒数比初产卵粒数多。

(2)交配:在繁殖季节,雄虾主动接近雌虾,头部对头部,用第二步足平滑的外缘推击雌虾直到其作出反应,作出反应的雌虾会主动接近雄虾,雄虾抬起头胸部,腹部卷起,雌虾继续向前,直到爬上雄虾仰起的腹部之上,始终头对头。雄虾抱紧雌虾,并调整自身的位置,射精后雌虾立即跑开,交配时间很短,通常只有 1分钟。交配后的几分钟,雌虾用步足分散精团,此时最后一对步足起作用。

(3)产卵:交配后 24小时雌虾开始产卵,产出的卵紧裹腹部,附着于腹部游泳足的纤毛上。通常再需 24小时受精,完成受精的卵子在雌虾的腹部进行孵化。孵化期间雌虾不活跃,一般隐蔽在隐蔽物中,少数抱卵雌虾仍旧摄食,此时,抱卵虾的腹部卵容易掉,因而在操作管理时要非常小心。

2.孵化条件:完成体外受精的卵,在雌虾的腹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 42天左右的培育期后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因此此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满足亲虾和卵孵化所需要的生态条件,其中对温度、光照、水质、溶氧和饵料等要求较为突出。

(1)溶氧:抱卵虾的耗氧量大,在孵化期内,要连续不断地充氧,使得溶解氧在 5毫克 /升以上。

(2)光照:据报道,红螯螯虾的繁殖也受到光照的影响,一般光照 14小时,然后盖上黑布,使水池黑暗 10小时。

(3)温度:控制在 26~ 28℃。

(4)抱卵虾的饲料:抱卵虾的饲料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包括新鲜的水生植物,一些动物饲料如鱼肉和少量的虾蟹含蛋白量高的颗粒饲料加以投喂,效果会更好些。

3.孵化 (胚胎发育 ):抱卵的虾孵化过程中,经常腹部卷曲爬行或栖息,借以保护受精卵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损害。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 (见表 1),卵色由黄绿色至暗红色,以后透明区逐渐扩大,卵球略有膨大并拉长,眼点出现,附肢形成,最后卵膜脱落,稚虾形成。但卵黄尚未全部消失,仍依附于母虾腹部生活。再经 7~ 10天开始离开母体,独立生活,此时稚虾变淡褐色,体长 0.8厘米。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在适温范围,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若遇低温,水温低于 20℃时 ,变化幅度大,受精卵易脱落或长水霉致胚胎死亡。一般水温为 26~ 29℃,孵化时间为 42~ 47天。

表 1红螯螯虾胚胎发育

发育期

1

2

3

4

5

6

刚离开母体稚虾

卵色

黄绿色

黄色

橘红色

红色

暗红色

   

形态

卵圆形

卵圆形

卵圆形

出现透明区和眼点。

附肢形成 ,眼点明显 ,透明区拉长。

稚虾形成,体色半透明,仍依附于母体。

稚虾赤褐色,开始独立生活。

平均水温 (℃ )

29.3(25.3~ 31.0) ~ 26.7(21.4~ 31.2)

所需时间 (天 )

42~ 47

个体大小 (毫米 )

2

 

8

 

 

(四 )稚虾的培育和幼苗的生长

1. 稚虾的培育:稚虾离开母体生活,一般是在稚虾培育槽内进行,待稚虾全部离开母体后将亲虾移出,留下稚虾并进行培育,在此过程中稚虾的平均体长为 0.8厘米,经过 25天的培育后,可达 2.4~ 3厘米,供养殖户进行养殖生产。

(1)培育槽的建造:培育池的面积为 2~ 6平方米,高度 80厘米,保持一定的斜坡,深的一端有排水孔,池壁要光滑,防止水槽粗糙或高低不平。也可用大的 1~ 2平方米的水缸,抱卵虾按不同发育期分别放于不同的育苗池内孵化 (主要从抱卵虾的卵色或显微镜下检查来判断卵的胚胎发育情况 )。孵出稚虾后,母虾与幼苗分开,以免残食稚虾。这样,虾苗规格整齐、敌害生物少,成活率高,其育苗效果好。有的地方 1平方米出苗量达 1910尾。国外有些地方将抱卵虾单独放置产卵箱内,产卵箱的底部用网片或多孔板做成,使刚孵出的稚虾直接逃入水中,效果也不错。

(2)水质

①培育用水:一般用河水或井水,水质要清新。为了防止动物掠食稚虾,最好用细网片盖住水池,不让蜻蜓和其他昆虫在水中产卵。过滤进水要用细网装在进水口,过滤昆虫、水生动物 (如水蜈蚣 )、小鱼虾及卵,因为这些动物争食和争栖息场所会影响红螯螯虾幼体的成活率。

②水温:水温是稚虾培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水温的适宜与否将直接影响稚虾的生长速度、成活率,从而影响产量。在生产过程中,水温的适宜范围为 27~ 29℃ ,且变化幅度不能超过 2℃,若水温低于 20℃,生长速度减慢,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因此在整个培育期间都要保持水温的相对稳定。

③溶氧量:稚虾离开母体,培育槽要全日不间断地充气,使水中的溶氧充足。

④ pH值:培育用水的 pH值应控制在 7~8.5,偏碱性,如发现水质偏酸,则用生石灰来调节 pH值,用自来水进行小规模生产的繁殖场可用小苏打来调节 pH值。

⑤吸污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在培育期间,视污物残饲及水质状况 (如氨氮等三态氮偏高 ),要定期地吸污换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3)稚虾的培育密度: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幼体的培育密度是通过产卵的抱卵虾只数来推算的,同时还要视抱卵虾的质量。根据生产经验,每平方米以放 2~3只抱卵虾为宜。

(4)饲料:稚虾的营养相当重要,因为它们的需求量大,而自身保存的能量有限,如果没有及时适当的投饲,稚虾会自相残食,数量就会迅速地减少。红螯螯虾成体的大部分所需营养是从腐败的有机物获得,而幼体营养需要大部分是动物蛋白,它们靠捕食各种微生物为食。在生长初期,幼体属肉食性,大部分时间离开池底,附在水草上,捕食它们喜食的食物。水中浮游生物丰富程度对刚孵出的稚虾的生存、生长至关重要。如果是土池,只要经常施肥,使水中保持适当浮游生物 (或水色 )。有时也需要增加一些无机盐类,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如是水泥池,必须通过在池塘捕捞浮游生物,洗净后再投喂。或增喂少量煮熟的鱼肉碎片。投喂为每日 3次 (早上 8时、下午 2时和晚上 8时 ),每次投喂后,检查各池的吃食情况,增加或减少投喂量。投喂鱼肉时,一定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免水质恶化。

(5)栖息场所:稚虾培育过程中栖息场所非常重要,实践证明用合成纤维绳效果很好。但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常采用棕榈片和水葫芦。因为加入水葫芦能改善水质,增加稚虾的隐蔽场所,并能补充稚虾的饲料。

2.生长情况:据报道,在很好饲养管理条件下,平均水温在 28℃, pH值在 7.40~ 8.45,溶氧不低于 5毫克 /升,经过 25天的培育,平均体长可达 2.4厘米,成活率超过 80%。出池的幼苗可供养殖户进行养殖生产。幼苗的生长曲线见图 2。

(五 )虾苗的捕捞和运输

1.幼虾捕捞:稚虾培育至 3厘米左右的幼虾, 要及时捕起来移到成虾塘去养殖。捕捞之前,应先把池水抽去,留下 20厘米的水,用抄网把隐蔽物抄起后捕捞幼虾,然后用抄网轻轻刮捕,抄几网后继续把池水抽干,余下的幼虾随水逐步集中在收虾槽内,再一边排水,一边用小抄网在虾槽内捞苗。由于幼虾较小,体质幼嫩,所以操作必须小心细致。幼虾捕起之后,应及时地移入水质清新、氧气充足的水体中暂养,及时过数并计算成活率。

2.幼虾的运输:由于红螯螯虾苗离开水体的忍耐能力很强,幼虾在 5小时内的短距离运输可以不充氧。用泡沫塑料箱 (80厘米× 60厘米× 20厘米 )每箱放种苗 600尾,并放少量水葫芦和少量水运输,其成活率可达 95%以上。近距离运输可用“蛇皮”袋加水葫芦运输,成活率可过 100%。

三、红螯螯虾的成虾养殖

成虾养殖是将已达到一定体长的幼虾,继续进行饲养,使它长到上市规格,成为商品虾。由于池塘水体小,人力易控制,所以掌握成虾阶段的生长规律及其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及上市规格,是成虾养殖的技术关键。

(一 )红螯螯虾养殖场的建造

1.池塘条件

(1)水: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产养殖的主要条件,即便是最严重的干旱时期,也必须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一样重要,水中含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质如油、农药、除草剂等应尽量少。避免淤泥造成的水质高度混浊,因水质混浊会阻碍浮游植物的生长,淤泥在红螯螯虾鳃部沉积会导致死亡。地下水和泉水是养虾的最佳水源,地下水有如下优点:①有固定的独立的水源。②没有病原体和杂鱼。③没有污染。④全年温度相对稳定。但要经常测定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硫化物和铁含量不能过高。

(2)土质和地形:为保持水量,建池需用粘土比例较高的土壤。地面要倾斜,可让水流入,以减少抽水的成本,又容易建池,当然还要防涝。

(3)供排水方便:在进水口需设屏障,防止野杂鱼进入水池,出水口的设计要能控制水位,溢流从池底排出废水,出水口也要设置屏障,防止红螯螯虾逃跑,还要建造水道,这样才能在捕捞时排干排尽池水,充氧和流动的淡水可使虾池不因缺氧而造成损失。

(4)池底:要尽可能减少水池渗漏,有些养殖者在水池铺上砾石让有机沉淀物沉淀,红螯螯虾收成后可用水管冲洗,在收获的两天后又可注水放养。在养殖过程中,池底必须清除淤泥,淤泥过厚,不利于虾的生长。

(5)池的面积:水池的大小规格不很严格,一般以 0.2~ 0.3公顷 (3~ 5亩 )为宜,水池采用长方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氧气,内池壁应有 1:3的斜坡,深度为 1~ 2米。

(6)隐蔽物:成虾多栖息于池塘底部或集群于塘边水域爬行,尤其喜欢在水草丛中隐蔽。塘中生长各种水生生物、高等水生植物、附生藻类、水草等,它们既可作虾的饲料,又是很好的天然隐蔽场所,因此在选择池塘时,要充分考虑天然隐蔽物多的池塘。

2.水质因子:影响红螯螯虾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多,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因而必须从总体上加以考虑。

(1)水温:红螯螯虾天然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尽管比罗氏沼虾耐低温,适应力强,但试验表明,长期处于温度为 9℃的成虾,死亡率在 30%左右。如果温度上升至 11℃,虾开始活跃并开始摄食。试验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3~ 32℃;上限的临界温度是 42℃;下限的临界温度是 5℃,低于 20℃生长缓慢。

(2)溶氧:溶氧也是影响红螯螯虾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溶氧充足,水质清新,有利于虾的生长和饲料的利用。一般认为,成虾养殖的池水溶氧不应低于 4毫克 /升以上,孵化育苗池内的溶氧应在 5毫克 /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天气突变、水质变坏而造成缺氧,往往发现红螯螯虾向岸堤上爬行。红螯螯虾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生理状态其耗氧量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幼虾高于成虾;雄虾高于雌虾;抱卵虾高于非抱卵虾;软壳虾高于硬壳虾。

(3) pH值及盐度:红螯螯虾生长的 pH值范围为 6~ 8。保持适宜的酸碱度有利于虾池内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活饲料的生长和虾的蜕壳,故 pH值以 7.5~ 8为宜 ,此时敌害生物少,故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施石灰,以调节池水的值。据报道,红螯螯虾盐度的极值为 2.4%。

(4)透明度:水质清新,池中水生植物丰富,有利于虾的生长,过小的透明度往往不利虾的生长,或由于耗氧过大而造成缺氧死亡。一般透明度宜保持在 40厘米左右。

(5)三态氮。要定期测定三态氮含量,如池中三态氮过高要定期换水。在养殖过程特别要防止底泥发臭,因它不利于虾的生长。

(二 )饲养管理

1.苗种:苗种是红螯螯虾养成的关键。离开母体的稚虾,一般体长在 0.8厘米,此时虾苗放养的成活率较低,故一般放养 2厘米以上的苗种,成活率较高。一般对成虾养殖的虾苗要求如下:

(1)规格相对整齐,苗体壮。

(2)活力强,对刺激反应灵敏。

(3)虾苗的耐干能力强,一般在有一定湿度的情况下, 2小时后,放回水体仍能成活。

(4)离水的苗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不能低于 12℃。

2.放养前的准备:虾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是成虾养殖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虾苗入池前准备工作要充分,以便虾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饲料。

(1)养殖池的准备:在放虾之前,要认真进行池塘清整,去除淤泥和平整池底,使池底和池壁有良好的保水性能,尽可能减少水的渗漏。池堤要有一定的坡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池底的中部挖一条水沟或池塘坡底四周开挖一条沟,主要有利于早期虾苗的培育管理和捕获时操作方便。

(2)清塘:清塘工作是红螯螯虾养成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清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虾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生石灰消毒:生石灰消毒能改变池水中的 pH值,也可杀死病菌、野杂鱼及各种水生动物如泥鳅等。生石灰消毒有干法和带水消毒两种:干法消毒, 666.6平方米 (1亩 )用生石灰 60~ 80千克,全池泼洒,再经 3~ 5天晒塘后,灌入新水;带水消毒, 666.6平方米 (1亩 )以 1米水深计算,用新鲜生石灰 125~ 150千克,要把新鲜生石灰放在水中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

②漂白粉消毒:将漂白粉溶化后,全池泼洒,用量为 666.6平方米 (1亩 )7千克 ,漂白精用量减半。

③晶体敌百虫及敌杀死消毒: 666.6平方米 (1亩 )水面用晶体敌百虫 500克再加敌杀死 50克。

总之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选择在天气晴朗时进行,这样药效快,杀菌力强,而且毒力消失也快,比较安全。

(3)进水和施肥:一般清塘 7~ 10天后,就要进水,注入新水时,要认真做好过滤工作,以防野杂鱼及鱼卵随水入池。自放虾苗之日起,就要培育虾苗的活饲料。因此,在放苗前一周就要进行肥水,使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成为虾的直接饵料。常用有机肥料量为 666.6平方米 (1亩 )施 75~ 100千克,使水色有一定的肥度。此时水位较浅,随着水的加深,要逐步增加施肥量。具体要视水色而定。

(4) 种植水草:水草是虾的主要饲料之一,由于红螯螯虾的食性杂,尽管偏动物性,但在动物性饲料不足的情况下,则主要吃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凤眼莲、水浮莲和喜旱莲子草 (水花生 )等。水草同时是虾隐蔽、栖息的理想场所,也是虾蜕皮的良好场所。在水草多的池塘养虾,成活率高。水草再一作用是能净化水质,减低水体的肥度,沉淀悬浮物质,使水底清新,提高透明度。

3.放养密度:虾苗放养之前要经过试水,试水时,用桶装水,放入几只虾,经半小时观察,虾苗活动状况正常后,证实池水毒性消失,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

在澳大利亚,有些进行粗放型养虾的农户,放养密度较低,一般 666.6平方米 (1亩 )放规格为 2厘米左右的虾苗 1000尾,而精养虾塘一般 666.6平方米 (1亩 )放 6000~ 10000尾。国内的池塘精养,许多养殖场还处在摸索阶段,如无锡长广特种水产苗种场, 1994年养殖红螯螯虾, 666.6平方米 (1亩 )放养 2厘米左右的虾苗 2000尾,成活率达 80%左右。因此,作为池塘养虾要根据池塘条件 (水深、面积和底质等 )情况,再结合产量要求来决定。密度过大长势差,收获时个体也小,得不到好的产量;密度过小,不能发挥池塘生产潜力。故放养量要从计划产量和预计成活率,同时要估计成虾个体大小、平均重量来决定。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放养量可采用下面公式来推算:

放养量 (尾 )=

养殖面积〔 666.6平方米 (1亩 )〕×计划产量 (千克 )×预计养成 1千克虾的尾数 预计成活率

 

例如:计划产量 666.6平方米 (1亩 )200千克,预计当年养成虾每只在 75克左右,成活率在 75%,如果养殖面积为 0.2公顷 (3亩 ),那么总放养量为 10000尾左右。

4.饲料:饲料是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又是影响饲料系数及生产成本的重要原因之一。红螯螯虾为杂食性动物,对其饲料及投喂情况来进行饲养。在精养情况下以人工饲料为主,并根据其不同生长阶段,配给适口的饲料,如后期添加些动物性饲料,促进其生长,也可避免互相残杀。但养殖经验表明,该虾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 (表 2)。

表 2 红螯螯虾的饲料

天然饲料

蚯蚓、杂鱼碎片、胡萝卜、草类、水生昆虫、贝壳类、植物碎屑、猪牛粪 。

人工饲料

禽用、鱼用、虾蟹用的配合饲料。

 

5.防逃: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水质恶劣、溶氧不足等情况下,有少量的红螯螯虾会爬到堤埂上,无论在越冬期间还是在高温傍晚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它的逃跑能力远不如河蟹,一般情况下,它仍会回池塘。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通常用廉价的薄膜在虾塘四周围 30厘米高的墙,这样做能防其逃跑 .

6.日常管理:成虾养殖主要管理工作是投喂饲料、增氧注水、整修塘堤、防漏、防逃及观测气温、水温和虾的生长情况的检查。

(1)投饲及喂量:要做到合理投喂,就要根据下列情况分析,调节和计算投喂量。早期投喂的次数为两次,生长后期再增加 1次。投喂时间一般是上午 8时、下午 5时和晚上 8时,上午投喂量为日投总量的 30%,晚上投喂量为总投量的 70%。晚上追加投喂最好是动物性饲料如贝壳或小杂鱼等。投喂时必须注意:①虾的个体大小,每隔一周测定虾的体长和体重,并估算成活率;②观察虾所处的生长阶段、生活状态和生理状况 (如蜕壳和性成熟情况 );③注意气候、水温和水质情况;④根据采食情况来决定投喂量;⑤饲料的品种和质量;⑥螗内基础饲料的多寡。早期在 15天内,主要泼豆浆培养基础饲料,后再笃滩。笃滩的饲料 (如菜饼、豆粕类 )加入鱼粉煮熟的野杂鱼,效果会更好些。

(2)换水:换水的目的是增加溶氧、降低温度、刺激虾的蜕壳加速其生长。早期虾苗入塘后,随着虾的生长,逐渐注水,到了虾的生长旺季,根据下列情况进行换水:①放苗密度过大;②塘内生物量过多;③水质过浓,恶化和透明度低;④水温过高,超过 32℃;⑤天气闷热、无风,虾往堤埂上爬。一般换水尽可能安排在傍晚,换水量占总水体的 10%左右。

(3)增加隐蔽物:在国外,隐蔽物主要投放塑料片、啤酒罐、水泥管、塑料管、纤维网、旧轮胎等。在国内主要投放的是破网片和树根等。

(4)巡塘观察:巡塘观察是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必须做的工作,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积累养殖经验。巡塘的内容有:①记录气候情况如水温、雨情和风力等;②巡塘观察虾的蜕壳生长情况、死亡情况以及堤埂上虾的活力状况;③观察水色,因为虾喜欢在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因而必须经常观察记录水色及水的透明度状况;④观察摄食情况以及池底是否变黑,并采取相应措施;⑤个体差异的观察,由于红螯螯虾放苗时,个体差异就比较明显,因此,在投喂饲料时,必须增加投喂量;⑥及时清除敌害生物。

总之,成虾养殖必须紧紧围绕水质、苗种、饲料和管理这几个重要环节,才能比较理想地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三 )成虾的捕获和运输

1.成虾捕捞:它是红螯螯虾养殖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捕捞时间的合适与否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掌握好捕捞时间。捕捞时间主要跟温度有关。水温降至 9℃以下,红螯螯虾的活力减弱,南方地区一般在 12月上旬 (如福建、广东 ),华东地区 (如上海、江苏 )一般在 11月下旬,此时温度也降至 10℃左右,会影响红螯螯虾的存活,应及时捕捞上市。捕捞的方法常采用池水抽干,逐个捕获的办法。

2.成虾运输:由于红螯螯虾成虾离水的忍耐力强,一般常采用干运法,如果运输时间在 5小时之内, 那么只要经常淋水或加带水的水葫芦一起运,成活率可达 95%以上。

四、红螯螯虾养殖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红螯螯虾是近几年才引进的特种水产品,养殖的面积还很少,对其全面的推广和发展有待于市场鉴定。目前我国的许多科研单位和养殖场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加以推广试验。就其养殖技术而言很容易使广大养殖户接受。下面谈谈其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价值

由于该虾的出肉率高,肉质鲜美,含肉率在 42%~ 47%(腹部占总体重 ),所以就营养价值而言,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但由于生产数量少,价格高,一般为 160~ 200元 /千克,只有少数宾馆饭店能接受。

(二 )生物学特性

1.温度:红螯螯虾的生存温度范围 (5~ 42℃ )比罗氏沼虾 (14~ 38℃ )来得宽 ,但比淡水克氏螯虾来得窄,故要经过越冬期。一般在室内水泥池即可自然越冬。尽管在极端的情况下会打洞,但在自然情况下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因为它受到温度的制约。

2.个体大小:通常成虾在 0.1~ 0.15千克,尽管比罗氏沼虾大,但比大龙虾 (1~ 1.5千克 )小得多,能不能有市场竞争能力,还有待于消费者是否接受。

3.适宜远距离运输:红螯螯虾的离水忍耐力与大龙虾相似,这就使远距离销售带来极大的益处。

4.育苗技术易掌握:育苗技术难度不大,很容易使养殖户接受,但受到虾的抱卵量的制约,规模性生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并且苗种价格贵,给养殖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5.病害出现比较少。

(三 )繁殖力的问题

推广红螯螯虾养殖,首先要解决孵化育苗的生产量,生产上只能提高大量越冬亲虾的成活率来实现,才能降低虾苗的成本,进而降低成品的价格,使得该虾有市场竞争力。

(四 )烹饪问题

要与大龙虾相比,如何提高红螯螯虾烹饪问题,也是拓阔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要有市场占有面,必须在美食上下一定的功夫。

总之,红螯螯虾的养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技术为保证,才能有一广阔的前景。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