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流行性出血热的基层诊断与治疗

2021.8.09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最重要的一种,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诊断程序】

    步骤一 是不是流行性出血热?→重要疑诊线索

    在流行季节内有疫区逗留史,直接或间接同鼠类及其排泄物接触史。患儿出现发热,同时伴有三痛症(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红症(颜面、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发红),皮肤粘膜可见出血点、尿常规异常,应考虑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

    步骤二 能不能不是流行性出血热 →排除线索

    本病的部分表现还可见于其他疾病,需加以排除:

    急性热病:上呼吸道感染、流脑、伤寒、败血症等,

    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肾脏疾病:急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步骤三 确诊的重要依据

    典型病例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损害)和五期(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经过。根据病史及查体所见,结合尿常规检验出现蛋白尿、血尿,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4-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性淋巴细胞,血小板可以减少,可临床诊断;血清、白细胞和尿沉渣细胞中检出EHF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或间隔一周以上血清IgG抗体4倍上升可以确诊。

    步骤四 病情临床评估

    (一)临床分型 按病情严重度分:

    1.轻型 ①体温39℃下,中毒症状轻;②血压基本正常;③出血现象少;④肾损害较轻,尿蛋白在“+~++”,无明显少尿期。

    2.中型 ①体温在39~40℃,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②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④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3+”,有明显少尿期。

    3.重型 ①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②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④肾损严重,少尿期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日以内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出现已下任何严重症候者。①难治性休克;②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③肾损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天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dl以上;④心力衰竭、肺水肿;⑤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⑥严重继发感染。

    (二)观察有无并发症

    (1)腔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 大量胃肠道出血可导致休克,预后严重;大咯血可导致窒息;颅内出血可产生突然抽搐、昏迷。

    (2)心功能不全,肺水肿  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可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有明显高血容量征象。

    (3) 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纠正后肺循环高压有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由于补液过量,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呼吸极度窘迫,两肺有干湿性啰音,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4)继发感染 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步骤五  病程分期

    典型病例会存在:

    1、发热期:多数3-7天,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2、低血压休克期: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后4~6日,持续一般1-3天,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一般2-5天,主要表现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持续时间短者天,长者可达数月,尿量逐渐增多,氮质血症逐步下降。

    5、恢复期: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治疗程序】

    主张三早一就 :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早期应给予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需针对病理进行对症治疗。

    (一)发热期治疗

    1.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因此应予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皮质激素疗法:中毒症状重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

    4.止血抗凝疗法: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应针对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三)少尿期治疗:保持内环境平衡,促进利尿,防止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

    (四)多尿期治疗:及时补足液体及电解质,防止失水、低钾与低钠,防止继发感染。补充原则为量出为入,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

    (五)并发症治疗

    预防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可应用疫苗注射 。

    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如异常及时治疗。

    【临床经验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并发症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策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