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陈安庆:高校抢人大战,人才正常流动,不见得是坏事

2019.6.13

  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中有一条意见是,特别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东南、华南地区发展中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依靠资源优势、通过高薪挖人,成为部分高校加快发展的捷径。沿海地区高校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挖人”,资金的充裕性、经济的发达程度、极具诱惑力的安置条件,自然会吸引欠发达地区众多人才。

  2016年以来,挖人大战再次席卷,“双一流”建设,助推“人才争夺战”。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年薪开价百万,有院校靠挖人排名从100升至前20。

  “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可再建一个兰大”也成为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最典型的写照。据报道,广东的佛山科技学院计划将在2015-2020年按年依次投入30亿元,专门用于学校的人才引进。该校的大手笔投入带来了明显的效果,2016年,引入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4人、千人计划专家3人等高级人才。

  历年共有241个单位的2336位青年人才入选“千人计划”。这2300多位优秀青年人才,绝大部分踏进了东部高校校门。一份高被引论文学者榜单,一位大学教师在社交网络转发时甚至揶揄,恭喜大学校长们找到一份“挖人”指导手册。“挖人”甚至“精准”到了某个学校、某个教授。

  陈安庆:高校抢人大战,人才正常流动,不见得是坏事

  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高端人才吸引方面有哪些短板呢?

  1、区位条件不好,发展水平不高;

  2、软环境建设不佳 ;

  3、高学历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

  4、在保险、绩效考核、培训提升等方面不完善、不健全 ;

  5、福利项目不全、管理方面欠缺人性化,正向激励不够;

  6、资源有限、可提升空间有限;

  7、思想观念落后、排资论辈严重 ;

  8 、本地裙带关系错综复杂 、看关系不看能力 ;

  9、封闭抱团、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

  10、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

  11、怕去了被套牢卡死,一辈子出不来;

  有青年教师吐槽,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流动率越低,一旦你离开,就会认为你背叛了,不忠诚。

  但实际上,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国家财富,无论在何省何市工作,都是为国家整体事业做贡献。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差、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思想观念落后,长期沿用传统的官本位人事管理模式,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外流严重,在这些大环境背景下,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引进难,人才不愿去、留不住。

  人才引进,变得越来越昂贵。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等学术头衔、帽子很重要,高端学术人才跳槽,在议价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头衔、不同级别的论文、项目与获奖,往往对应着不同的薪酬标准与聘任条件。

  第一、钱要给足。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的待遇是必须的,没有财政的润滑剂,要移动教育齿轮,这架机器就会产生巨大噪音。

  第二、钱以外的也要考虑周全。仅仅是劳动报酬稍微提高,可以解决中西部人才往东南沿海地区迁移么?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有时候钱也不是万能的! 当地政府的服务态度、效率能改善吗?能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改变思维方式?能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发挥最大效能吗?

  第三、发展前途要重视。实际上许多学者的追求也不仅仅完全为了金钱,高薪是一方面,很多出走的中西部、东北地区高端人才,看重的还是东南沿海地区更高层次的精英学术文化、大学与学科的排名、实验设施完备、学术自由程度这些东西,薪酬只是一方面罢了。

  陈安庆:高校抢人大战,人才正常流动,不见得是坏事

  人才是候鸟,它需要基本的食粮,要重视精神气候,越是高级人才,他们对精神气候的敏感性越强,除了基本的生存发展,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看重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很多事都是由细枝末节的细微情况,堆积起来决定的,比如小孩的教育,周边的医疗,城市获取信息的能力、个人及其下一代的长远发展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教师和大学之间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学术流动和学术忠诚或者说对学校的忠诚,这些道德绑架的东西可以休矣。

  正常的人才流动不能也无法形成对人才职业精神、价值观、人品优劣的判断。绝不能以学校忠诚或地区的忠诚为借口,肆意贬低人才的正常流动行为,人才流动本身也是一个市场行为。

  既然是市场行为,稳定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很应该,但通过发文利用行政手段压制、限制的办法恐怕也不合适。

  和北上广比是永远比不上,硬件,软件,包括思想的改善、乃至于营商环境都需要过程,要求地方官员改变以往的思路和工作作风,这些不是某个当地的一把手说改好,就能改好的,许多与当地的风俗或习惯有关系,需要慢慢改。

  不想着怎么把这些地方的环境搞好,让人才自由选择留下,而是硬规定把人拴在某些地方,怕人跑签个契约合同,一旦人要走,就天价索赔,这种搞法,只会让人缺乏安全感。

  人心要走,你怎么留?

  陈安庆:高校抢人大战,人才正常流动,不见得是坏事

  事实上,人才流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有合理性。很多高校其实是双标,一方面喊着人才要忠诚,另一方面又对人才流动中,经历资历丰富的人才趋之若鹜。

  同样的学术成就,有无“帽子”或“头衔”,薪酬待遇会差别巨大,学术水平更高的资深教授,由于不曾流动,其待遇尚不及流动性丰富的年轻教授。

  与其用一纸文件,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人才流动的市场行为,恐怕也是一厢情愿。有时候,为了阻止高校抢挖人才,采用一味禁止的办法,可能也是好心办坏事。

  事实上,只要官方现行的人才政策和高校评价体系不改革,高校学术和人事管理中的弊病不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官方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估标准和安置条件不提高,仅试图通过行政命令来改变人才流动的愿望,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

  简单粗暴的通过行政命令,来阻止高校间学术人员的自由流动,实际上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有违公平正义。

  不如来点实在的是,中央急需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在经费、项目等方面向西部和东北地区更多倾斜,切实改善高校教师工资、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物质待遇。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比如重视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也是缓解西部人才流失的有效举措。

  只有让西部高校有能力,同东部高校“比一比、争一争”,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扛得住东南沿海“挖墙脚”。

  有人只看到了东南沿海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端人才,却看不到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才实际上很多去中西部,人才的流动情况实际上是单向度的流失,而不是互补性的平衡方向发展。

  通盘的情况是——向上流动失序、向下流动失灵。有着光鲜“学术头衔”的高层次人才,高度商品化,但是实际上“学术头衔”存在溢价,在资本加持下频繁且无规则流动。从退出机制而言,高校急功近利的“非升即走”的现实中,实际上存在“流不动”现象,用人单位占据主导权,实际上也是不平等的。

  现在做的,应该是要减少官方对高校学术人才管理的行政干预,推进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倡导高校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政策。

  行政化思维之外,要考虑市场逻辑。但是如果只用计划经济那一套老方法、老思维,不用市场经济的视角,看待人才劳务市场经济,东部沿海拥有绝对优势的竞价资源优势,最后还是会成为中西部、东北地区高端人才的收割机。

  好的机制是什么?是要构建一个“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走得掉”的灵活用人机制,而不是堵死、卡死,不准走、不能流动的一潭死水。

  退一万步说,真要走,一纸文件挡不住,也不应该挡!

  需要认识到——人才的流动,其实是伴随着知识迁移,人才流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扩散和传播的过程,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坏事吗?

  如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提供的保障和条件足够好,又有谁愿意跑呢?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