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郑时龄:城市更新建设不能靠拆

2014.8.15

  据《东方早报》报道,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昨日在上海书展上做专题报告。谈及历史建筑保护,他认为城市更新不能首先就想到拆。

  对于全世界众多城市都在追求的天际线,郑时龄表示,“我们造什么样的建筑代表了我们的追求,我们要造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也是我们的追求。”对于远大集团曾声称要用两个月在长沙建起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郑时龄直问,“这是为了什么?”

  郑时龄院士指出,世界第一高楼的这一计划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周到,技术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原来说两个月就可以造出来,但事实上,两个月打桩都不够,更不用说造房子。另外,造第一高楼还有社会的问题,比如计划建在郊区,但公交并不完善。

  谈及历史建筑保护,郑时龄不赞同一提到城市更新首先就想到拆。

  他举例,原来上海有9214条里弄,这些里弄都是一种综合性的小社区,里弄里面有商店、浴室、学校,甚至有寺庙、办公楼等,功能高度混合,而这正是城市发展中需要追求的。

  郑院士建议要保留历史建筑的居住功能,可以搞试点,比如把原来的建筑拆了,但是按照原样复建,因为那时候的建筑结构不行,到雨季的时候都进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点实验,或者没有列进保护建筑的可以试一试,还是保存它的居住功能。”

  “自行车道很重要。”在被问及自行车在上海的行驶问题时,郑时龄说,现在有一些城市也在搞出租自行车,像杭州等城市都有做自行车道。但是,对于上海市区来说比较难,因为马路比较窄,骑车的人又比较多。

  不过,郑院士也表示,随着公共交通的发达,等到上海按照原来的规划10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线完善之后,开汽车的人可能会少一点,那时候自行车道可以慢慢恢复,现在马路上有遛滑板的,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出现了,“这跟我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有关系,因为现在上班太远,如果骑自行车比较累,所以交通应该是一个网络系统,由地铁、公交车、自行车、出租车共同形成,这需要比较长的过程。”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