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类型

2019.4.17

第一节  感染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当病原微生物或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或导致机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等病理生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感染即为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性较强,可引起宿主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传染病。非传染性感染是由外环境中的病原体感染宿主,如气性坏疽病是由土壤中的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侵入伤口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侵袭力及宿主的免疫力密切相关。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各种疾病的先进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出现,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各种创伤性医疗措施的施行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影响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且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导致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增多,也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因此感染性疾病的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作为医务工作者应经常关注感染性疾病的变迁,以适应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需求。

 

 

第二节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一、传播方式

 

 

病原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病原体的入侵方式和途径常常决定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一)水平传播

 

 

为病原体在宿主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其导致的感染为水平感染,根据侵入门户不同,水平感染的常见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血液传播、性传播和节肢动物媒介所致感染等。

(二)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或产道,病原体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这种方式以病毒感染多见,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淋球菌存在于孕妇产道,在分娩时可能感染新生儿,疱疹病毒II型感染、淋病性结膜炎等。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传播  很多细菌都能通过呼吸道传播,如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等。有的细菌就在呼吸道局部增殖引起疾病,一般不侵入血流,也不感染其他器官,有的细菌则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并可随血流进入其他器官引起感染。

    2.消化道传播  细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进入肠道,引起肠道感染。在流行病学上称为粪一口途径。这些病原体通常是抗酸和抗胆汁的,如沙门菌、志贺菌等,弧菌则多通过饮水传播。

    3.皮肤传播  细菌可通过皮肤创面侵入人体引起感染,如化脓性细菌和厌氧菌等。

    4.性传播通过性行为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杜克嗜血杆菌等。

 

 

    5.血液传播通过输血、注射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多为病毒,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也有少数细菌经血液传播。

 

 

    6.接触传播  由人畜共患菌布鲁菌引起的布鲁菌感染等,多发生在游牧民族中。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