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江陆斌小组揭示恶性疟原虫免疫逃逸分子机制

2013.7.11

  记者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获悉,该所江陆斌研究组在最新研究中,首次发现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实现免疫逃逸的表观遗传分子机制,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同时,针对该研究结果,该刊还专设“疟疾论坛”板块进行了讨论。来自美国Stowers医学研究所的Jerry Workman博士与来自瑞典卡罗琳学院的Mats Wahlgren博士分别指出,“该研究对人们更好地理解真核生物基因调控以及对疟疾疫苗的研发具有科学意义”。

  疟疾是一种主要的热带寄生虫病。由恶性疟原虫引发的恶性疟疾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至少造成100万人死亡、3亿至5亿人染病,是一种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新型疟疾疫苗的研发已成为世界医学健康领域的当务之急。

  据介绍,恶性疟原虫的基因组编码为一个由60个基因组成的var基因家族。但目前,学界对于var基因的相关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通过实验研究,江陆斌研究组成功找到了控制var基因沉默的关键因子PfSETvs。 PfSETvs作为果蝇ASH1的同源蛋白,是一种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酶。研究人员证明,PfSETvs可在var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产生一类特异性的组蛋白修饰H3K36me3,进而抑制var基因家族的转录。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真核生物中组蛋白修饰H3K36me3对基因沉默的介导作用;研究通过敲除PfSETvs基因产生的可表达全部PfEMP1蛋白的转基因恶性疟原虫株,为研制新型疟疾疫苗提供了实验基础。

  据悉,该研究由江陆斌研究组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法国巴斯德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完成,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内部研究基金及欧洲研究委员会专项基金PlasmoEscape的资助。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