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草海”被蚀再揭规划“打架”困局

2017.8.24

  近日,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第七督察组向贵州省委、省政府进行反馈,其中一组数据颇为触目惊心:威宁县城建设用地范围与草海自然保护区范围重叠面积由2009年规划确定的2217亩扩大到目前的25411亩,导致“城进湖退”。

  粗略估算,这25411亩重叠面积已占到保护区总面积的17.65%!保护“草海”,十万火急!

  “草海”,是我国一个位于威宁县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迁徙中转站。如此宝贵的“草海”被县城侵蚀到如此地步,既暴露了当地政府将发展与保护割裂甚至对立的错误发展观,又再次折射了规划“打架”的困局。

  规划“打架”,首先体现在各类横向空间规划上。草海自然保护区早在1992年就已设立,并先后编制了《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各类保护和治理规划,确定了9600公顷的总面积。但是,2014年1月批准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却一举将草海镇全部行政辖区范围纳入城市规划区,并将以草海为核心的湖面及周边湿地纳入了“一环一湖三轴三带七片”的用地总体布局。在两类规划的“较量”中,县城总体规划取得了“完胜”。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纵向上各级空间规划的“打架”。这与贵州省进行的省直管县试点有关。威宁县是省直管县,如前所述,威宁县县城总体规划于2014年1月获批。而2015年7月,威宁县所在的毕节市则发布了《毕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3~2020年)修改方案》。两者相比,存在两处非常明显的冲突:后者明确规定了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禁止建设区,并确定了威宁县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3200公顷;而前者则将草海纳入了“一环一湖三轴三带七片”的用地总体布局,其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达到了34.5平方公里,即3450公顷。县级规划超出了市级规划,原因何在?又以谁为准?省直管县试点的本意是扩权强县、加快发展,但同时也给市、县之间的规划衔接出了道难题。

  规划“打架”,错误的发展观固然是重要原因,各类、各级空间性规划的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更使得错误的发展观难以受到统一的“硬杠杠”的有效约束,导致“错上加错”。从这个角度来说,探索“多规合一”,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进而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就显得尤为迫切。

  所幸,今年年初发布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已将贵州省纳入试点范围。而贵州省方面,去年已印发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方案,在多地开展试点。

  威宁县“城进湖退”暴露的规划“打架”问题则是一个重要提醒:空间规划编制除了要实现“多规合一”,即规划的横向整合,还需根据各地特殊情况,注意规划的纵向衔接。如此,“草海”才能“得救”,统筹推进国土开发与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坚强保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