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文学会CRP、超敏CRP(hsCRP)的区别

2019.9.02

CRP和“超敏”CRP到底是不是同一种蛋白?

不是的话,为何都叫"C反应蛋白”?

是的话,为什么二者在临床的应用差别那么大——就连参考值范围都不相同?
  

\


首先,二者是同一种物质。

超敏CRP并不是一种新的CRP,而是根据检测方法学在低浓度(1-10mg/L)范围内有更高的敏感性而命名。在低浓度CRP(1-10mg/L)范围内时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以及能测到极限浓度0.15mg/L的敏感性。

临床常规测定普通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机体在各种炎症过程、组织坏死与组织损伤时(如外科手术后),炎性细胞因子如IL-6释放CRP致使血清中浓度升高。由于C-反应蛋白通常在细菌感染后增高,而病毒感染时不增高,所以常用来作为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它的方法检测范围一般为10~200mg/L,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如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不够灵敏。

CRP(C反应蛋白)

随后,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P,hs-CRP)的横空出世弥补了这一局限。hs-CRP免疫发光法等技术使检测的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检测低限延伸为0.005~0.10 mg/L,使得低浓度CRP(如0.15~10 mg/L)的测定更加准确。由于其代表了低程度炎症反应,更多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判断。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全程CRP”

即时包含了普通CRP与超敏CRP二者的“全量程测量”CRP。

hs-CRP(超敏C反应蛋白)

因此在应用中,临床和实验室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因此目前临床和实验室普遍形成的共识是:高敏CRP在10mg/L以下时主要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监测;而10mg/L以上时往往是对細菌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视hs-CRP主要作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的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由于动脉最脆弱的部位易破裂,炎症细胞大量渗入,细胞素增加,引起肝脏急性时相反应,导致CRP增高。CRP浓度可能反映了动脉硬化栓塞损伤的脆弱性和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因此hsCRP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有前途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的指标。但是这种诊断价值的应用是由前提和条件的:首先只限于监测10mg/L以下低浓度CRP的微量变化;再结合临床和其它辅助检査指标才能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有临床意义;其次,hsCRP的测定价值很重要的是不同时间段内二次测定结果的对比分析。看其是否在微量快速的增高还是维持原值。10mg/L以下单纯一次性的結果,因不了解病人原来的基础值,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辅助诊断价值是有限的。第三,应用hsCRP对CHD辅助诊断最大的难点是,当病人CRP在10mg/L以下轻度增高时,必须在临床上排除病人可能同时存在的轻度炎症引发的CRP轻度增高,事实上有时要区分这种10mg/L以下轻度增高的CRP,究竟是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引起还是由轻度炎症引起的,其原因是很难区分的。因此有文章建议:如果hs-CRP>10mg/L应查找明显感染或炎症的来源,两周后再测。或者是选择在代谢稳定无炎症或感染的条件下测定以明确hs-CRP对CHD的诊断价值。CRP临床诊断的价值更看重在二次相隔6—12小时不同时间段内二次结果比较观察更有临床意义。

2、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肝脏发育不完善,在受到感染或严重感染后,有时病情发展很快,而产生的CRP水平很低。而此时高敏CRP就能测出这种微小变化,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意义,因为新生儿感染的分界值可定为2mg/L。在儿科CRP<10mg/L可作为感染疾病的分界值,当病程大于6-12小时,可基本排除细菌感染或细菌已被清除。

3、CRP及hsCRP的临床意义及界值

高敏CRP的理化性质完全与常规检测的CRP相同,所谓高敏主要是在10mg/L以下低浓度时检测方法学的敏感性高;临床上主要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监测的辅助诊断。这种应用范围是很明确的,不应过分夸大。

CRP对细菌和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浓度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 目前对于CRP对各种感染或应激状态诊断界值的研究非常多且细致(如下表,即来源于一份基于目前多数研究的试剂说明书);目前较为权威的界值说明可见国家卫生部医政司2006年11月最新版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论及CRP的临床意义时,提到“CRP 0-50mg/L表示轻度炎症,≥100mg/L提示为较严重的细菌感染”(P591)。临床仍应在规程建议界值的基础上结合病情做出诊断。

\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