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正确认知肿瘤标志物

2019.12.06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和(或)升高的、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存在于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

为了科学、合理地将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应用于肿瘤的筛查、诊断、预后评估、疗效监测、复发预测等环节,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建议。

本文从中节选了有关肿瘤标志物应用的基本原则部分,供大家参考。
一、肿瘤标志物的肿瘤辅助诊断价值
由于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诊断恶性肿瘤时灵敏性和特异性大多不够高(通俗的将就是有肿瘤时肿瘤标志物不一定升高,肿瘤标志物升高时不一定是肿瘤),故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不能仅凭肿瘤标志物阳性(或升高)进行确诊;

也不提倡对无症状人群进行普查[除甲胎蛋白(fetoprotein,AFP)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外],但可用于高危人群(如6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肿瘤高发地区等)的筛查
 
二、肿瘤标志物的器官定位价值
由于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器官特异性不强,因此肿瘤标志物阳性往往不能对肿瘤进行绝对定位。

但少数肿瘤标志物,如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acidphosphatase,PAP)、AFP和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等对器官定位有一定价值
 
三、肿瘤标志物在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临床分期的价值
大多数情况下,肿瘤标志物浓度与肿瘤的大小和临床分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但需注意各期肿瘤的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范围较宽,会有互相重叠。
 
四、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疗监测中的价值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是对肿瘤的疗效判断和复发监测。它有助于评价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手段是否有效。

为确定何种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对该患者的监测,应在治疗前寻找明确升高的肿瘤标志物作为监测指标。
 
五、肿瘤标志物浓度变化对肿瘤的疗效判断价值
恶性肿瘤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变化与疗效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浓度增高,治疗后浓度降低,常有3种类型:

  1.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内或下降95%以上,提示肿瘤治疗有效;

  2.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但仍持续在参考范围以上,提示有肿瘤残留和(或)肿瘤转移;

  3. 肿瘤标志物浓度下降到参考范围内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 

六、肿瘤标志物的定期随访原则
恶性肿瘤治疗结束后,应对治疗前升高的肿瘤标志物作定期随访监测。

一般建议,治疗后:
1第6周作第1次检测,
2头3年内每3个月检测1次,
33~5年每半年1次,
45~7年每年1次。
必要时随访监测时间应根据特定的肿瘤类型和肿瘤标志物半衰期作出调整,增加(或降低)随访的频率。

随访中如发现明显升高(高出首次随访值25%),应在1个月内复测1次,连续2次升高,可预示复发或转移。此预示常早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

 
七、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原则
同一肿瘤或不同类型肿瘤可有1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浓度异常,同一项肿瘤标志物可在不同肿瘤中出现。为提高肿瘤标志物的辅助诊断价值和确定何种标志物作为治疗后随访监测指标,可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但联合检测的指标须经科学分析、严格筛选。在上述前提下,合理选择2—3项灵敏性高和特异性相对较好的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
 
八、肿瘤标志物参考范围的意义
必须明确的是,每个肿瘤患者对于各种肿瘤标志物都有各自的基础水平。

在大多数病例中,尤其是患恶性肿瘤之前,各肿瘤标志物的个体正常水平是未知的,可能非常低,但也能接近参考范围上限值,甚至偶然高于参考范围上限。

有些患者经初次治疗达到疗效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应作为其特定的“个体参考值”。这一个体参考值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监测时的基础水平。此时,参考范围上限的意义相对不大,每例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相对于其个体参考值的动态变化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将标志物在治疗监测期与上述可作为参考的个体参考值水平之间的百分比变化作为诊断标准,比采用已建立的参考范围上限值作为诊断标准更敏感。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