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抗凝血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

2021.6.09

 一、简介: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称为抗凝血酶Ⅲ和肝素辅因子Ⅰ,AT主要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能中和血浆中2/3的凝血酶。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因此,肝素作用的监测尤为重要:

    AT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了解AT的水平,以防不必要的大剂量的肝素治疗及治疗无效。

    1、AT活性为70%时,肝素作用约降低65%。

    2、AT活性为50%时,肝素作用只有原来的1/5,应考虑补充AT。

    3、AT活性低于50%时,临床使用多大剂量的肝素也无法发挥抗凝作用。
 
    三、临床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正常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若失平衡就会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危险,AT是血浆中抑制凝血的关键物质,它可直接抑制凝血也可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抑制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当体内启动凝血系统随之产生消耗性AT减少,是体内处于高凝状态的客观指标。因此,AT的增多或减少是出血、血栓的关键,其不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脑梗、心梗、肺栓塞等突发疾病的协助诊断方面尤为重要。由于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常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典型就进入到昏迷阶段,早期CT检查往往阴性,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常常失去溶栓时机,而AT的检测对探讨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发病机制,对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因此,AT检测越来越受到检验界及临床医生的重视,并有望成为诊断血栓、出血等疾病的首选。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