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论“过度医疗” 解“医患迷思”

2020.9.07

52627_202009071352381.jpg

【英】 玛格丽特·麦卡特尼著,潘驿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9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联合主办的“医与患的迷思——《病患悖论》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举行。会议分别从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医学人文三个方向对“过度医疗”问题展开了讨论。

据本书译者、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潘驿炜介绍,《病患悖论》源自玛格丽特·麦卡特尼在英国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经验观察,她认为健康供给对“人”的关注不足、对“病”的聚焦太多,将造成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倒置。作者分析,健康产品广告、市场赞助、行政手段甚至公益宣传等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美化了现代医学的能量,过度拉高了公众的预期,这对于医生执业、医患关系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医学是科学的、技术的,也是社会的、人文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认为,医学科普要做出温度,就是要寻找科学、历史、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启发社会对科学精神、医学观念及其蕴含的人文价值的深入思考。

“这本书突出了现代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现代医学的时代是医学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但是也是产生迷思最多的时代。”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指出,该书渗透着三个叙事逻辑:医学存在系统谬误;这种谬误形成了循环加速机制,放大了迷思;医学需要回归原点。在他看来,作者极具勇气、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而反思也是现代医学的新常态。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柯杨认为,首先应当承认当代医学的重要特征是大数据、大健康、精准医疗,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为医学提供了循证证据。目前,筛查等具体手段的应用的确存在瓶颈,它们是否能让老百姓真正获益,仍然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循证医学研究加以证明。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深刻体会到,病患越来越不愿意承认疾病,不承认能够带病生存,不承认不被治愈。“老百姓接受过度治疗的背后是对生的强烈欲望,不接受死亡,不接受治疗可能无效。”因此,他认为,要解决过度医疗的问题,根本上还要从改变生死观开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过度医疗虽然是热点话题,但是过度与适度的界限,就像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界限一样模糊,很难区分,而它们恰恰是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生与患者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对等,当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患者越来越多介入医学决策的情况下,这些问题越是难以厘清。

韩启德认为,本书的一个重要价值还在于,启发中国医生同行的思考与讨论。他表示,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把握医学技术发展方向,需要由医者、患者、公众、政府等各方面形成健康共同体,来协调各方诉求,把正确的健康卫生方针融入各项政策。而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有一个把握正确方向的、坚强的医务工作者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开放、深入地研究和讨论医学的本质、医疗的界限、医疗系统如何在推进全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重要议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