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白垩纪鸟类“保守派”展现另类一面

2023.1.04

  白垩纪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并出现独有的体形特征。在这一阶段,大部分鸟类已经演化出大量与现生鸟类相似的形态特征,与最原始的始祖鸟在形态上差异巨大。基干鸟类却属于“少数派”,看上去更原始,但相关化石十分稀少,对它们的研究也因此受限。

  2023年1月3日,《自然-生态学与进化》发表了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完成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干鸟类——朱氏克拉通鸷,发现“保守”的它们努力突破了演化的限制。

  克拉通鸷出现在距今1.35亿至1.2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研究人员发现它与原始的兽脚类恐龙在头骨形态上相差无几,并未演化出多数现生鸟类头骨具有的可动性,在演化上比较保守。与之相对的是,它的身体骨骼已经具有大量鸟类的进步特征。论文通讯作者、古脊椎所研究员王敏表示,这说明克拉通鸷的头骨和身体有着模块化演化的特点。

  克拉通鸷最奇怪的特征是具有特别长的肩胛骨和第一蹠骨(相当于脚掌最内侧的骨骼)。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分支系统学的方法,追溯了这两块骨骼在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动态轨迹。

  肩胛骨是鸟类飞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敏解释,原本肩胛骨在兽脚类恐龙中比在鸟类中更易发生长度的改变,而克拉通鸷的肩胛骨独立加长,有可能是适应飞行的一种尝试,因为加长的肩胛骨能够扩大控制向下扇动翅膀的肌肉的附着面积。

  “不仅如此,在恐龙-鸟类演化中,第一蹠骨通常是越变越短的,比如第一蹠骨在鸟类中的相对长度比例要远小于原始的兽脚类恐龙,且鸟类第一蹠骨的比例在其分异伊始就已经确立。然而,克拉通鸷的第一蹠骨的相对长度远超其他鸟类和多数恐龙,意味着这是独立演化的结果。”

  王敏表示,这一结论可以从第一蹠骨的系统发育信号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因为他们发现,克拉通鸷受系统发育关系影响的程度在兽脚类恐龙中是比较高的。另外,他们还提出,第一蹠骨的异常增长可能是因为克拉通鸷有着类似猛禽一样的生态习性。

  “克拉通鸷独特的肩胛骨和第一蹠骨显示了在个体发育、自然选择和生态功能的动态作用下,一些看似演化相对保守的骨骼‘摆脱了限制’而发生演化变化的现象。”王敏认为,这项研究丰富了科学家对基干鸟类早期分异的认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