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症状

2022.7.05

  发病机制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可为常染色体显性(30%~40%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显性遗传缺损基因DYT1已定位于9号常染色体长臂9q32~34,编码ATP结合蛋白扭转蛋白A(torsin A),可有散发病例,环境因素如创伤或过劳等可诱发,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发病前,可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常诱发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所致,如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发性基底核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卒中,脑外伤,脑炎等;另外,药物(左旋多巴,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甲氧氯普胺)也可诱发。

  肌张力障碍还可由心理因素引起,特点是易受到暗示影响。

  病理及神经生化改变:特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小神经元变性,基底核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和职业性痉挛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无特异性病理改变。

  拮抗肌过度协同性收缩是本病主要的生理学特点,肢体每次收缩常由近端向远程扩展,肌电图检查发现,肌肉收缩间歇期无不自主运动电位,根据肌电图特点分为3型:

  ①持续30s的肌肉收缩,间隔短时间静息;

  ②重复,节律性收缩和静息状态,收缩期和静息期均为1~2秒钟;

  ③快速,短暂肌肉收缩,持续100ms,表现类似肌阵挛。

  症状

  (1)按病变累及部位分类:

  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影响躯体某部,如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一侧上肢),职业性痉挛,足肌张力障碍等。

  ②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

  ③多部位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2个以上不靠近部位。

  ④广泛性肌张力障碍:影响广泛的躯体范围。

  ⑤偏侧性肌张力障碍:仅累及单侧身体。

  (2)按病因分类:

  ①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小儿发病,表现步行障碍及运动减少,躯干姿势异常,腰部明显向前弯曲,日内症状波动明显,晨轻,午后至傍晚加重,呈进行性发展,L-dopa疗效显著,本病与Parkinson病可能有类似之处。

  ②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如脑性瘫痪,累及基底核的脑卒中,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脑炎,脑肿瘤,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等伴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病有时可伴肌张力障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