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碳卫星可观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净碳通量

2023.7.27

  过去十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续升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科学院昨天在京发布的《全球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简称《全球碳排放与碳收支遥感评估科学报告》)得出的结论。该报告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评估了全球和主要国别的人为源碳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为中国应对气候谈判与碳盘点、服务碳中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实现“双碳”目标,精准的全球碳盘点(即计算每一项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贡献)是先决条件。卫星遥感可定量监测人类活动或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的交换情况,正成为国际认可的新一代全球碳盘点方法。

  这份报告针对全球碳计划评估中碳收支不确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与工业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碳汇3个分量,部署了11个相关专题。

  报告显示,过去1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趋势仍未显著降低。过去40年,全球森林加速损毁趋势也未得到遏制,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平均每年产生约32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不过,中国通过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固定了近4亿吨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

  可喜的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持续增强。过去10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平均每年吸收137亿吨二氧化碳,其中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13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全球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也在逐渐增加。过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约13亿吨二氧化碳。得益于大规模保护性耕作和生态管理举措的实施,中国土壤固碳速率最高,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碳卫星不仅可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观测,还可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国别的净碳通量,即陆地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净交换量——当国别或全球尺度的净碳通量等于或小于零时,就达到了国家或全球碳中和目标。经过中国碳卫星同化优化计算的全球净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缩小,年净碳通量估算偏差已从43亿吨二氧化碳降低到4.7亿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指出,卫星遥感是全球碳循环高精度、精细分辨率监测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对于维护我国开展碳核查意义重大。据透露,我国将于2025年发射下一代碳卫星,可以更高分辨率、更高效率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为全球碳盘点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中国自主的科学数据。

推荐
关闭